![俄乌战争阴云笼罩,中国为何不撤侨?](https://gdb.voanews.com/ece3e210-4c6f-4151-bedf-8957557f7cbb_w1200_r1.jpg)
俄乌战争阴云笼罩,中国为何不撤侨?
Voice of America
俄乌边境紧张情势持续,美国及盟友警告俄罗斯随时都有可能针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许多国家已开始将自己的外交官和公民撤离乌克兰。但是中国没有宣布撤侨,使馆仍在正常运作。在去年阿富汗安全局势恶化之际,中国曾要求公民尽快离境,甚至安排包机将公民接回。中国此次为何没有要求公民撤离?中国有何盘算?
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所主任孙韵对美国之音说:“中国对于(俄乌)爆发战争可能性的评估比西方国家的要低。即使俄罗斯采取行动,中国认为不会是全面入侵,而是有限冲突。即使发生入侵,与阿富汗不同的是,中国不可能会成为俄罗斯或乌克兰针对的目标。”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如果宣布撤侨或撤离使馆工作人员,则是在乌克兰问题上选择了立场,而中俄两国元首刚刚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虽然没有提到乌克兰,但是支持了俄罗斯对于北约进一步东扩的安全担忧。莫斯科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一个核心要求就是北约保证永远不接纳乌克兰成为成员国,并以乌克兰若加入北约将威胁俄罗斯安全为由在俄乌边境部署十多万军队向乌克兰施压。 “作为战略伙伴,中国支持俄罗斯,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国并不想要爆发战争,因为这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国际防务问题高级研究员何天睦(Timothy Heath)说。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过去两天的记者会上都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认为解决乌克兰问题需要回到新明斯克协议,各方应保持理性,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相关问题,不激化紧张局势或渲染危机。 新明斯克协议是2015年2月在白俄罗斯首都就结束乌克兰东部基辅与亲俄分离分子之间的冲突所达成的和平协议,但是该协议未得到有效履行,冲突相关方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协议中有关停火、撤军和政治经济安排等问题。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德里克·克弗普茨(Roderick Kefferpütz)对美国之音说:“中国不希望这场危机升级到让北京陷入困境并限制中国战略机动性的地步。一场占据了西方注意力和资源、持久和受控的危机是中共青睐的局面。”中国不撤侨意味着不会打仗?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利明璋(Bill Bishop)星期二在推特上表示:“中国驻基辅大使馆没有任何变化,也许表明中国很有信心俄罗斯不会进攻(乌克兰)吧?”
过去几天来,至少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网友认为,如果中国不撤侨,就表示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不起来。 星期二也许有一些紧张局势缓解的迹象。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发表演说对俄罗斯民众说,美国及其盟友对他们不构成威胁,而且与俄罗斯之间有“大量”外交空间来避免在欧洲爆发冲突。但他也表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会面临严重后果。 星期二早些时候,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会晤后的联合记者会上说,俄罗斯已决定从乌克兰边境部分撤军,并认为与西方就莫斯科的安全保障问题有进一步谈判的空间。 不过西方领导人和乌克兰对俄方的表态仍有疑虑。拜登总统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美国还没有核实俄罗斯的部分军队在军演结束后返回驻地。英国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星期二早些时候也表达类似看法,并表示要警惕俄罗斯假装乌克兰挑衅的假旗行动(false flag operations)。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Dmytro Kuleba)在推特上说,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如果真正的撤军随之而来,我们才会相信开始了真正的缓解紧张关系。”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克弗普茨说:“这场危机目前已经变成了佯攻和反佯攻之间的博弈。入侵的威胁并没有被排除。莫斯科在局势升级中占据主导,有很多可用选项,而且会继续寻找西方应对上的弱点。” 孙韵说,俄罗斯会不会入侵乌克兰,取决于普京与西方之间的博弈是否达到他预想的结果。她说:“如果他达到了目标,就没有必要入侵。如果(入侵)没有严重后果,他也许会冒险。”如果入侵,中国会支持俄罗斯到什么程度? 孙韵认为,对于乌克兰这场危机,北京将其“视为转移美国对华压力的有用事件。”她表示,如果俄罗斯真的入侵乌克兰,“中国不会公开支持入侵,因为这确实是侵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中国也不会公开反对俄罗斯。” 何天睦也认为,中国不一定会公开支持俄罗斯入侵和占领乌克兰的领土,但是可能会支持俄罗斯对于北约没有考虑俄罗斯安全诉求的批评,或者提供一些情报支持。 一些观察人士说,虽然中俄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和发表联合声明,并称两国合作“没有禁区”,但是双方并不一定会为对方冒很大的风险。 克弗普茨认为,中国也许会在经济上向俄罗斯提供支持,以帮助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但是他说,这样中国自己也会处于非常不舒服的局面,“将令中国在疲于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增加、经济下行和中共20大等国内事务之际承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