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科創抗疫迎春天
Ta Kung Pao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至今纍計數萬宗確診病例,創新科技在應對疫情的作用已廣爲市民所認同,從對抗疫情的最有力「武器」–疫苗,到各類抗病毒藥物、消毒用品、快速檢測棒、乃至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動中使用的電子錢包、電子針卡,以及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等等,無一不與創新科技有關。
筆者作爲投身科創業界超過二十年的從業員,一方面對香港市民應用科創成果、認同科創行業的發展而感到欣慰,但同時亦對香港第五波疫情中造成大量感染甚至死亡個案感到痛心及憂慮。雖然特區政府在習近平總書記對香港疫情做出「三個一切」、「兩個確保」的重要指示後,確切負起主體責任,在中央及有關部門及兄弟省市的全力支持下,繼續加強各項防疫抗疫的工作,但筆者認爲過程中仍有很多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
筆者(中)與立法會科技創新界邱達根議員(左)、香港軟件行業協會會長錢國強(右)共同向基層家庭派發連花清瘟膠囊
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3月7日推出的「2019冠狀病毒快速抗原測試陽性結果人士申報系統」(「申報系統」) 為例,該系統有效向在快速測試陽性申報平台登記的陽性患者發出隔離令及安排隔離設施,本應便利市民,但消防處在申報系統推出的前一天,向公衆提供一個電郵、WhatsApp熱線及微信帳號,以方便有需要人士盡快安排進入社區隔離設施。雖然經傳媒查證,消防處表示收到相關登記後,會將資料轉交衞生防護中心,確保不會重複處理,但筆者認爲,核對過程費時,而且同屬政府部門,爲何衞生署與消防處不能在同一平台提供「一站式」處理?
至於針對確診人士,特區政府雖然推行「居安抗疫」計劃,向居安隔離者提供電子手帶、檢測包和所需物資,不過有傳媒指出不少確診者從病發至康復尚未能收到有關物資,即使有部分患者收到物資,裏面亦沒有提供電子手環,直至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日前在立法會一個會議上表示,由於個案衆多,加上部分人士佩戴手帶有困難,已暫停派發手帶,但從來沒有對外正式公佈,情況並不理想。
事實上,以香港密集的居住環境,本應不適合居家隔離,但無奈隔離設施不足的情況下,「居安抗疫」作爲備用方案亦無可厚非,不過電子手環作爲監察確診者居家的方法,若欠缺電子手環,將令監察難度大增,也造成執法上的困難,更增加需要強制隔人士私自外出、在社區散播疫情的風險,做法並不可取。筆者認爲,特區政府除增聘派發人手外,更可透過建立網絡平台,充分集合全港十八區的地區資源,將派送任務化整爲零,提升物資派送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