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已经进入“毛晚期”——文革史学家宋永毅专访
BBC
宋永毅的新书聚焦中共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的非理性行为、文化基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文革”期间被放大,进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学者称,这不仅为剖析“文革”提供了新视角,也有助理解当下的习时代。
1949年12月,中共建政仅两月余,文革史学家宋永毅在上海出生。像很多同龄人一样,他身上的红色印记再明显不过。因为他的父亲对中共开国元勋——解放军元帅、中共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印象极好,便给他起了“永毅”这个名字。
据宋永毅回忆说,尽管家庭出身不好,但他与同时代人一样,曾诚心诚意拥护过毛泽东和共产党,并曾渴望成为一名导弹设计师,报效祖国。然而,文革爆发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乱象,让他开始质疑和思考毛所发动的这场运动和中国的未来。
五年铁窗反思毛泽东
因为卷入文革中的“炮打张春桥事件”,宋永毅被同学举报,二十出头就被关押五年半,一个人在只有三平米的地下室里,看不到了阳光,失去了自由。他说自己想到过自杀,不过最后通过绝食抗议,得到了《毛泽东选集》四卷、马恩选集四卷以及列宁选集的一些单本著作等一些书看。
正是这五年半羁押期间的大量阅读,让宋永毅越来越意识到文革和毛泽东并不是当时报纸宣传的那样,开始深入思考,在思想上成了 “真正的反革命”,将毕生献给文革研究。
“我的印象里面《毛泽东选集》四卷,即使我没有读一百遍,也至少读了六、七十遍。我甚至在里面都用手纸编了政治经济学大字典,”宋永毅说。
“那时看毛的书,有三点认识是非常清楚,第一,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从不抗日,只是想扩大共产党的力量,和国民党争天下,这从《选集》第二、第三卷所有的指示都可以看出来; 第二,毛泽东这个人,从来不懂得建设,只懂得破坏,从他那个湖南运动考察报告就知道怎么搞人、怎么破坏;第三个认识,当我把马克思的书和毛泽东的书对照看了以后,我就觉得毛泽东胡吹他的矛盾论、实践论,他从来不是哲学家,他根本对西方的、科学的东西不懂,他就懂怎么搞权术等。”
定居美国 创建“文革”数据库
1989年,宋永毅赴美国留学,后来定居洛杉矶,现任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教授。
来到美国后,宋永毅发现文革研究在美国堪称“显学”(显赫一时的学科),然而史料错误却非常多,即便是有着中国生活背景的学者和作家写文革也有不少史料错误,再加上中共善于隐瞒与伪造,文革史料更是真假难辨。1998年,在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支持下,宋永毅与石之瑜、郭建、丁抒、周原、周泽浩和沈志佳等学者一起,开始收集文革史料,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1998至2016年前间,宋永毅先后主编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1966-1976)》、《中国反右运动数据库》、《中国大跃进-大饥荒数据库》、《中国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政治运动资料库:从土地改革到公私合营(1949-1956))》等五个数据库。 与同行们一起完成《中国当代政治运动史数据库》这一浩大工程。
迄今为止, 整个资料库系列收集了共约40,000份原始文献, 大约一亿两千万字。其中超过一半是中共的档案文件,有不少还是至今为止被称为“绝密”的中共文件。例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数据库》中收入的整整十八卷的七百万字的《广西文革档案资料》,就第一次以绝密档案的形式揭露了广西文革中人吃人的风潮。
宋永毅还和他的同伴,还走遍了世界各地亚洲图书馆,征集了众多私人收藏,收集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如出版了包含2700多种红卫兵小报的《新编红卫兵资料》,成为全世界最全的红卫兵小报资料库,被世界许多图书馆收藏。此外,资料库还收集到许多罕见的政治运动中的个人档案,如遇罗克父亲遇崇基当年右派定案材料等,这份档案连其子女都未曾见过,遇罗克的妹妹遇罗锦后来为父亲写回忆反右的文章,用的是宋永毅提供的材料。
对此,哈佛大学麦克法夸尔(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教授认为,这些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当代中国提供了宏大的奠基石”, “整个研究领域也因此欠下了宋教授和他的伙伴们一份沉甸甸的感谢之情,”麦克法夸尔说。
今年10月末,宋永毅在台湾出版了《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和文化基因的阐释》一书,聚焦中共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的非理性行为和他们身上的文化基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文革这种特定时期被放大,进而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