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4:信心如何丧失?又如何重建?
BBC
缺乏信心,使中国民众在各种经济决策中展现出保守的一面,与过去30年狂飙突进截然不同。有经济学家开始担心“借款人的消失”,是否会重走当年日本经济停滞的老路。
2022年末,中国放弃严格新冠“清零”措施,疫情期间遭受重创的经济,走出病房,但过去一年,预期中的快速反弹没有出现,而是在一场“长新冠”(Long Covid)中缓慢复苏。
虽然电影院票房创下新高,中国各地“五一”和“十一”假期旅游景点人头攒动,但在2023年更多时间里,物价(CPI)、消费、服务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不尽如人意,这些经济数据都在描述一个事实——中国老百姓对经济前景,没有信心。
“没信心”成为过去一年的高频词,也汇聚了中国经济困境的所有症结。刚刚举行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用一些中国官方语境中不常出现的词语来印证这一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等。
上一次,“信心”两个词在中国成为焦点,是2008年,当时金融海啸来袭,中国沿海出现外贸工厂“倒闭潮”,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纽约的一次演讲中称,“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趣的是,中国随后出台规模庞大的“四万亿”计划,快速拉动经济,最后提振信心,恰恰靠的是“黄金与货币”。
这一次,中国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内外部问题交织下,如何重建信心,将经济推回正轨,药方变得不那么清晰和直接。
“疫情让很多人都变成了医生,在经济领域很多人也成了医生,说我们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治疗。”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而作为宏观经济学家,我会说首先要稳定病人,然后再考虑其他事情。”
崩塌:一瞬间的事?
对于59岁的郭天然(化名)来说,信心的崩塌是一瞬间的事情。
疫情期间,郭天然在她生活的河南省买下一套房子,126平米,再加一个7万元的车位,一共花了82万元人民币。“买的时候,家里人还建议我买个大企业的,所以就选了恒大,风险小,而且物业服务好,结果没想到签约不到半年,就‘爆雷’了。”郭天然向BBC中文表示。
原本是给儿子买的婚房,“爆雷”之后,郭天然还是不得不每月还贷款5923元,“我家那口子(指老公)每月有固定工资,我偶尔打工,不稳定,现在每月能自己支配的也就一两千块钱。”郭天然说,甚至这些钱都不敢都花了,儿子毕业没找到合适工作,在杭州一家公司实习,还需要家里补贴。
郭天然并不是极端案例,在中国,仅恒大一家企业,留下的“烂尾楼”达到162万套,涉及600万业主。
“疫情之后,所有人都期待中国经济强劲反弹,然而一件事情破坏了这一复苏趋势。”汪涛表示,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房地产衰退期,目前房屋开工率仅为2020年的35%,相比2021年的房屋销售量下降了40%以上。这一非常严重的房地产衰退期立即产生两个溢出效应:
其一是地方政府财政。中国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出让金,以及依靠土地和房产作为抵押来举债的平台公司。每当中国低迷时,就需要更多债务来刺激经济,而现在随着房地产衰退,再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以往的渠道被堵塞了,而地方政府又害怕公开违约,所以不得不削减开支,甚至推迟或削减公务员工资。他们所做的不是支持经济,而是财政紧缩,对经济毫无帮助。
其二是家庭消费。在中国,家庭财富的大部分是住房,超过60%。当房地产市场下滑时,家庭如何有信心消费,尤其是中产阶级,比如中产阶级的大件家电消费明显下降。
“在中国改变防疫政策之时,市场对中国经济过于乐观了。”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苏月向BBC中文表示,市场预期中国会出现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快速、“V型”复苏。然而,中国缺乏以家庭为重点的财政转移支付,中国的家庭没有可随时用于消费支出的大量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