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下的“外地人”:从焦虑、质疑到自救、憧憬
BBC
BBC中文采访到几位在上海居住的民众,家在外地、只身在上海闯荡的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封城生活中的经历和观察。
自3月27日上海宣布实施严厉的“封城”措施以来,至今每日新冠感染人数仍维持在两万以上。上海官方已设下本周三(4月20日)前实现新冠病毒“不在隔离区以外传播”的目标。但这三周以来,严峻的疫情及严厉的管控政策,让上海市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BBC中文采访到几位在上海居住的民众,家在外地、只身在上海闯荡的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封城生活中的经历和观察。其中两位受访者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观察,在各自的小区群里,保守估计至少有8成居民情况相似。对于封城或动态清零,一开始并不反对(因为有深圳的成功借镜)。但在亲身经历食物或医疗危机后,上海市民挑战公共防疫政策的声音开始高涨。
从被强制入住“方舱医院”的感染者和密接者,到在病院前求助无门的病患及家属,成千上万的上海民众在被封锁的空间里,不断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验,并批评一些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合理防疫手段。网上许多言辞激烈的批评文章很快就遭到删除。这种网民针对重要公共政策展开自发性大规模批评的现象,在中国并不常见。
“经过这次疫情我发现上海人比较有独立思考,不大畏惧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开始欣赏上海人因为自己的生活品质受到影响表达自己的声音。这些事情让我觉得上海人非常了不起。”来自台湾,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威尔(Will Liu)告诉BBC中文。
“笼子里的动物”
来自台湾,今年28岁的威尔,大学毕业后,便前往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工作,至今已接近七年,目前在一间新创公司任职主管。
他告诉BBC,自己的朋友九成都是大陆人,新冠疫情爆发两年来,他与朋友们在上海这座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中,过着正常生活,生活没有受到疫情干扰。平凡的日子,直到三月底Omicron杀入上海而宣告终止。
“官方宣布封城从原本宣布的五天,一再延长至今,每个上海居民的生活都被‘掀了一遍’。”他说。
微博官方推出的“#上海抗疫求助”超话,提供需要看病配药,化疗、洗肾病患透析等的上海居民在这里发帖求助。截至4月18日,该超话的阅读量达到了9亿多次。威尔也一直在关注类似的讨论,他向BBC解释,一开始政府宣布封城五天时,他跟小区群组的民众借鉴深圳的成功,相信在一周内就能解封。因此,他只囤积了五天的菜。而且,平常都是外食的他,家中唯一的厨具是一台微波炉,面对越来越长的封锁期间,人生首次面临了“断粮”的危机。
威尔又举例,封城第二周时,曾在外卖网站“饿了吗”看到还有一片“猪排”可买,虽然要价400元人民币高价,但饥肠辘辘的他还是立即下单,但换来的竟是两片稀薄的烂猪肉。虽然经过平台协助最终退款成功,卖家的欺诈还是让他心情跌到谷底。同样的,观察周遭上海朋友的感受,他告诉记者:“一开始封城时,小区群组大家心情都还好,但是到了4月5号宣布封城延长时,大家心情就乱了。尤其我们小区很古旧,(居民)多数是蓝领及老人家,还有很多人确诊。”
封城持续,现在威尔比较熟悉“团购”买菜的技巧了。譬如用按摩枪代替手指触碰手机荧幕下单,每分钟可以点击数百下,以提高抢菜效率;也靠着各地朋友帮忙团购或交换,这样能逐渐缓解“粮食危机”;目前只吃一餐度日。
“小区内有很多邻居确诊,所以到现在我们还不能跟其他已经微解封的小区一样,在小区(里面)走一走。我们笑说后者是野生动物园,我们则是在笼子内的动物。”他笑着说。
方舱恐惧?
和社交媒体上很多上海市民的观点一样,威尔向BBC强调,他最恐惧的事情不是染疫,而是被送到“方舱医院”。
因为,从市民从方舱里头传出的照片看,有的方舱医院的硬体设施并不理想,上周上海大雨,一些方舱医院严重漏水,亦缺少基本淋浴设施;还有一些画面记录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在方舱医院遭遇的种种挑战,也让人感到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