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访越二三事](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wb/mobile/2022/20221017/20221017_019/20221017_019_1906.jpg)
三十年前访越二三事
Beijing Daily
在我保存的资料里,有一张印有四人姓名的名片。它见证着北京日报与越南河内日报的一次交往。那是在近三十年前,1993年10月,北京日报应越南河内日报之邀,派我和晚报美术编辑李时民、编辑部副主任周告华、同心出版社副主编王微组团出访越南。当时,中越关系已经正常化,越南也在进行“革新开放”。河内日报的同行渴望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于是主动向北京日报发出了邀请,也期待着日后来中国访问。
这张名片是报社给我们印的,正面没有什么稀奇,故事在这张名片的背后:右上角“华龙饭店”是我们下榻的酒店,是中国人开的。前面的“lake湖”,是说该酒店的位置,在湖的东岸。中间两个圈,代表湖,水面有一人划小船。旁边画一把剑,是说这个湖叫“还剑湖”。中间那个小圆,是湖心岛。据传说,这个湖里住着一只金龟。有一年与敌作战,黎王意外捡拾到一把宝剑,他用这把剑指挥军队打了胜仗。十年之后,他乘船游湖,金龟现身,对黎王说:“敌军已被打败,请大王还我宝剑。”黎王腰中的宝剑便自动跳出,落入金龟的嘴里,金龟衔剑沉入水中,还剑湖由此而得名。这个故事的时间背景,大约是明朝永乐年间,可能跟张辅三征交趾有关。还剑湖周围,是河内市最为繁华的地段,河内日报也在湖畔。
名片背面的这些文字和图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那天早晨,我和李时民、周告华去逛街。河内的街道有如中国的天津,拐弯多、岔道多。因为走出了很远,一看时间,河内日报的同志该来接我们了,往回走吧。在一个岔道口,三人产生了分歧:我说向右,他俩说向左。该听谁的?李时民说:打“人的”吧!
“人的”,就是人力三轮车。河内的三轮车两轮在前、一轮在后,客人坐在前面的“簸箕”似的座位里,司机在后面蹬。得告诉司机去哪儿呀,我拿出一个名片,写了“lake湖”“华龙饭店”几个字。不料,司机既不懂英语也不识汉字。漫画家李时民又画上了两个圈,还画了一个小船,然后做了几个划船的动作。司机点点头:明白了。我们一人坐上一个“簸箕”,三辆“人的”开始飞奔。没走多远我们就觉得方向不对。李时民大叫:“停车!”跳下车来跟司机说:方向不对。司机打着手势说:没错!我们只好听任他们继续跑下去。一会儿,三辆车在一个湖边停下了。我们一看,不是这儿!司机推上我们又跑,又到了一个湖边,我们下来一瞧,还不对。司机不耐烦了,擦着汗和我们嚷嚷,那意思是:你们不是找湖吗?这就是湖啊!这时有两个年轻人凑了过来,我把那张写有“华龙饭店”的名片给年轻人看,他们也摇头。李时民忽然想起了什么,拿过名片,用笔在“湖”边添了一把宝剑。两个年轻人恍然大悟,异口同声道:“还剑湖!”立刻用越南话告诉了三位“人的”司机。他们也表示明白了,请我们重新坐上“簸箕”,又是一路飞奔,终于把我们送到了华龙饭店。这一大圈绕下来,跑了大半个河内。
下车后付车费,为首的司机在名片后面写了个数字:30000,即三万越南盾。他们每人挣了一万盾,约合80元人民币。事后越南翻译说:“你们被敲了竹杠,应该一人给五千盾。谁叫你们是外国人呢。”
那天的早餐是每人一碗米粉,里面有鸡肉、香菇,还有一个生鸡蛋黄。想加点酸的有青柠檬,可挤汁当醋。
我们在河内逗留了一个星期,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参观了胡志明故居、跟丹麦合资的啤酒厂、靠养殖金鱼和种植鲜花先富裕起来的农村……我们自己还抽空看了街景、寺庙、农贸市场。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中越两国非常相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