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汤因比:母亲启发了我当历史学家
Beijing Daily
上周日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再一次掀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恩和思考。如果让一个人回忆在自己的生命中,谁对他(她)的影响或启发最大,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父母或者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启发人,从根本上说是他们的使命与责任,但父母却不同,在孩子适龄入学前,他们在尽养育之责的同时,还在生活中不经意间扮演了子女们精神世界奠基者的角色。享誉世界的顶尖历史学者阿诺德·汤因比在晚年所撰写的个人回忆录《人类的明天会怎样?》中,就充满深情地写道——“毋庸置疑的是,正是我的母亲启发了我成为一个历史学家”。
据汤因比的回忆,他的母亲是个“学霸”。她曾在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求学,参加了文学学士荣誉学位考试,获得过一等荣誉与相应的奖学金。在组建家庭之前,她也曾是教书谋生的“专业人士”。只是当小汤因比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才将更多精力从事业上抽出,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上。
在汤因比的眼中,他的母亲不仅是一个有着专业学术背景的老师,还擅长将复杂深奥的历史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为了攒足雇保姆的钱,汤因比的母亲利用照顾孩子的闲暇时间撰写了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苏格兰历史故事》,并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稿酬。晚上为了哄小汤因比入睡,他的母亲会给他讲关于英格兰的历史,并把这种习惯保留了三年之久。
长大成人后的汤因比回忆起这段往事,感触颇多。在他看来,母亲所讲的故事虽然略去了富有深度的分析挖掘,仅仅是一个接一个“具体的历史事实”,但却促使他去思考历史事件发生之外的内容。用他的话讲,就是“把它们(指历史事实)当成线索来探究其背后的东西”。汤因比独特的学术旨趣,从这里便可看出些许端倪了。
母亲精心设计的故事,收到了回响。在汤因比耗费数十年心血所著成的《历史研究》中,他批判性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理论,并以文明而非民族国家为单位,去探讨人类历史演进的规律。同时,汤氏还提出了“文明起源于接受适度挑战”等经典的论断。这一系列学术成果,正是建立在作者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搜集和比较基础之上。而在他的另一部巨著《人类与大地母亲》中,他又将自己的史学研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无独有偶,在他的回忆录《人类的明天会怎样?》中,汤氏不惜以全书一半篇幅来深入过往探讨人类的命运进路,便可看到他的学问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单独历史事件的叙述。由此可见,汤氏称自己随身为历史学家的母亲随了个“大概”,也非自谦之词。或许他也没有想到,母亲在他童年时代所讲的那些“睡前小故事”,竟然成为了自己踏上史学征程的起点。
当然,身为历史学家,汤因比母亲对他的影响远不止于给他讲故事那么简单。据汤氏在回忆录中的记述,在父母的安排下,他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习拉丁语,十岁开始学习希腊语。掌握了语言的工具,使得汤因比在从事西方古典文明研究上,比他人少走了许多可以避免的弯路。青年时代在巴尔干半岛希腊乡村的实地考察走访,更让他加深了对那时候公认的西方文明源头(后来学者们将源头追溯到两河流域)的理解。
汤因比从母亲那里听到的故事越来越多,自己也逐渐开始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如母亲在给他讲到基督教中的耶稣是童贞女之子时,汤因比便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这样的宗教理论违背了生活常识,而他的母亲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性的话题,暂时不宜去告诉孩子,所以也流露出尴尬的神色。但是汤因比的母亲没有因为自己是长辈,而刻意用家长的权威去搪塞或压制小汤因比的质疑。因此,汤因比并非是母亲“历史教育”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联想到现代社会不少父母图省事,单方面强调孩子对知识的吸收,而忽视了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引导,汤因比母亲的教育方式以及汤因比本人的反应,应该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启发。
汤因比的母亲不仅注重孩子在知识上的积累,还重视其人格的锻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英国虽然在美、德等后起之秀的冲击下衰相已显,但实力犹存,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英国本土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当小汤因比在上学路途中看到来自印度的学生与自己见到的本土学生在衣着等方面有差异后,便忍不住上下打量对方。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本来无可厚非,但汤因比母亲看到后却反复提醒汤因比这种行为非常粗鲁。汤氏日后挑战“西方中心论”的研究范式,尽可能用平等包容的眼光来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避免落入“种族歧视”的陷阱,或许也同此相关吧。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结合汤因比个人童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与其后来的学术造诣,可以说颇为契合了。而这一切背后,谁又能说没有那位默默无闻却人格高尚的母亲的功劳呢?
(原标题:汤因比:母亲启发了我当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