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习势力最新重磅炸弹”?《客观评价习近平》长文引发各界议论
Voice of America
农历新年和冬奥会期间,海外中文网上流传着一篇长达4万字的评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文章,并引起对习近平将在今秋举行的中共20大上的连任以及未来命运的讨论。 《客观评价习近平》的作者是“方舟与中国”,1月19日在海外中文网《留园网》的《博伦天下》和作者的个人频道中分上、中、下三篇发表。多个海外中文网站转载了此文。四名评论人士对《美国之音》作了不同评价。
《客观评价习近平》的作者是“方舟与中国”,1月19日在海外中文网《留园网》的《博伦天下》和作者的个人频道中分上、中、下三篇发表。多个海外中文网站转载了此文。四名评论人士对《美国之音》作了不同评价。
“文章的最大看点在于出笼的时机,” 中共党史专家、《晚年周恩来》作者高文谦说。“这是自去年中共六中全会暴露出党内严重分歧后,双方在一连串的攻防战中,反习势力最新发出的重磅炸弹。”
高伐林:自卑——习近平的心理软肋
“这是一篇精准打击习近平心理支撑的文章,” 独立历史学者高伐林在给《美国之音》的评论中写道。 “作者在详尽研究了习近平之后,精心选择的切入角度,是习近平的心理软肋、性格罩门,也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是什么呢?就是习近平的自卑。”
《客观评价习近平》描述习近平创造了很多假大空概念,“在历任领导人中,他是言辞最空洞的一个。” 他性格强势却人格被动,“在幕僚们的粗暴的推波助澜下,还一路走得跌跌撞撞。这些因素都在积累他的不自信,也让他表现得越发拘谨。”
文章举例习近平在国际场合屡屡出现精神状态不稳定的错误,让竭力造神的高级幕僚手足无措, “在台下随行的王毅和杨洁篪都一脸茫然,两人既感到关切又感到失落;他们可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后却产生了一种无力感。”
习近平上任之后,多次号召自信,先是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增加了“文化自信”,上个月再增加“历史自信”,高伐林认为,习近平强调“自信”,正暴露了他的自卑。
高伐林认为,“这篇文章,从头到尾,时时、处处、事事,要揭破习近平言与行、名与实之间的巨大对照,例如:谋臣包装、民众颂扬、自我标榜与其真实水平的反差,他提出的响亮口号与空洞内容的反差,他规划推动的方略与实际绩效的反差……文章运用大量实例,讲述了不是别人,正是习近平本人纵容下属、并多次亲自上阵,来构筑关于自己的神话,甚至推出中共第三份历史决议来提前给自己的历史地位盖棺论定,这就使得上述种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反差,强烈到了荒谬的程度,强烈到了不仅被异议人士和外国观察家捕捉到,而且被一般民众也无法忽略、姓党的官媒也没法洗白只能封杀的程度。”
“这篇文章,将雄心万丈的习近平,与毛泽东比,与邓小平比,与江泽民比,与薄熙来比……怎么比,大到文韬武略、小到言谈举止,他都无法并驾齐驱,更谈不上青胜于蓝。” 高伐林写道。
高伐林说,习近平曾经提出“精准扶贫”,而这篇文章,却是“精准揭破”了习近平用自信掩盖的自卑情结,“精准粉碎”了习近平要当“新时代伟大领袖”的勃勃雄心。其用意,不仅在于“剥光习近平的包装,更在于直接摧毁习近平长期以来靠权力极力维持的心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