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后,这一幕再现北京43058号报刊亭](https://bj--bjd--com--cn--aa93fe8pd.3pco.ourwebpicvip.com/images/202202/08/6202513ee4b01369db3960d7.jpeg)
14年后,这一幕再现北京43058号报刊亭
Beijing Daily
“这是给您预留的报纸,您拿好。”一大早,值守在广安门外大街43058报刊亭的李敬丽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刊登着冬奥新闻的报纸成了热门读物,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这样的景象将她的思绪拉回到14年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她的报刊亭也曾出现如此盛景,那个43058的编号也沿用至今。
2008年是纸媒的黄金时期,摊位上的报刊杂志有五六百种,各家纸媒纷纷抢占市场。那也是报刊亭的高光时刻——顾客排着长度抢购,有些人不单是自己收藏,还会给外地朋友邮寄。几种热门报刊经常是一上市就被抢光,常常还要打电话让邮局补货。
2008年中国首次承办奥运会,北京乃至全国都掀起了向世界宣传中国的热潮。作为城市的窗口,李敬丽也在通过报刊亭向世界展示中国。她坚持“微笑服务,免费指路”,还自学了两句英语:“What can I do for you?” (我有什么能帮助您的?)“Go along this road…”(沿着这条路走……)靠着简单的词汇和肢体动作,李敬丽帮助了许多外国友人。
那一年,李敬丽的月收入就达到了一万多元,超过了大多数白领。一个小小的报刊亭,彻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她和丈夫在北京扎下了根,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李敬丽自豪地说,仅有初中文凭的她在北京找了一份和文化相关的工作,报刊提高了她的知识水平,也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从2010年起,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报刊市场也逐步进入“寒冬”。在如此大环境下,李敬丽的报刊亭却生意依旧红火,既是因为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书刊的了解,也是因为她与顾客之间涌动的暖流。
老顾客来了,都会热情地和李敬丽打个招呼,然后自己拿报刊,扫码支付,不用问价格,也不用出示付款成功页面——一切都基于多年来建立的信任。李敬丽还会帮老顾客预留报纸,如果没有在约定时间来取,李敬丽也会帮他们多留一天,她说,这不仅仅是几毛钱的利益,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李敬丽已逐渐成为周围百姓的好邻居和好朋友,许多老客户都留有她的电话。
十几年来,李敬丽和报刊亭一起见证了广安门外大街上的车水马龙,两个儿子也相继出生,两个小娃娃就被放在装刊物的箱子里,陪着妈妈一起卖报,潜移默化当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旺盛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