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隨筆/懷念迹嬸\張茅
Ta Kung Pao
圖:七十年代的葉玲。\作者供圖
一位一百零一歲長者日前辭世,她生前的後輩與學生紛紛以訊息相告。葉玲,是她的中國名字,許多朋友已忘記她的日籍姓氏。消息互告時,報社老同事說:「迹嬸走了!」而她的學生日文互通:「葉さん在醫院去世的。」
「迹嬸」是報社同事對葉玲的暱稱,她原名佐藤園江,故鄉在九州,家境普通,由於戰爭,南渡台灣生活,在那裏邂逅丈夫陳迹。迹嬸家族戰後在千葉縣定居,家中有一兄一姊。改革開放後迹嬸與家鄉人有聯繫。
陳迹是畫家、攝影家,先是《大公報》編輯,後轉至《新晚報》任新聞攝影,主編周刊《良夜》。他有許多故事,例如一九三八年參加「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成為香港會員,會址在半山堅道十三號,會員還有著名木刻家李樺、賴少其、江豐,參與抗日救國。
大約一九六五年間,培僑中學開設日文課程,凡中六同學可報名,葉玲受聘為老師。去年是她百歲高壽,一位「關愛葉玲」的群組成員談起日文老師,說同學稱她為「中日人民友好使者」,擬為她寫書出版,我即表支持,願意作力所能及的贊助。葉玲當年教授的幾屆畢業生,分布美加、內地與香港,各有所成,建立了「關愛葉玲」群組以感恩。他們十年前知道老師陷於困境,合資把她送入北角英皇道一家養老院,直至日前辭世,葉玲生前的生活費用,由這批學生承擔。
「中日人民友好使者」這一美譽,使我想起當年往事。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外貿受西方制裁,中日尚沒有外交關係,每年春秋二季的「廣交會」,中日貿易依靠民間進行,日商參會佔總數三分一。我每隔一屆往廣州採訪,有一次在會場偶遇葉玲,喜見熟人,交談中她介紹身邊的日本商人。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