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色/冬至餛飩\判 答
Ta Kung Pao
明日冬至,對每個北方人來講,最老套的兩個程序即將展開。第一是出門再也容不得「素面朝天」,但凡不戴上圍巾帽子等防護裝備,不管路途長短,一趟下來都要蛻層皮;第二是吃餃子,最初古人認為冬至是兩年之交,所以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只不過這些年頗有點「魔性」走向,不管大日子小節點,哪兒都少不了它,以超高的出場頻率成為穩如泰山的必點菜。
但其實,冬至能選的美食,遠不止餃子。哪怕局限在秦嶺淮河以北,也有同樣團團圓圓、餡飽皮薄的大餛飩。別看製作思路一脈相承,但餃子和餛飩從根本上說,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境界。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每逢餓到腑胃嚎叫,都一定要吃餃子解饞,白嫩嫩的「元寶」們一字排開,樸實無華,一口一個,吃下去的可是滴水不漏的充盈滿足。雖說餃子餡可繁可簡,但家家戶戶,開弓就沒回頭箭,從豬肉白菜到羊肉大葱,恨不得把幾道菜的油水全填進去,吃完這頓,幾乎能「戒葷」好幾天。
但餛飩卻是另一種風骨,從動手加餡的那一刻起,包餃子的人想的是多多益善,而包餛飩的人,則更在乎姿態樣貌,一個個餛飩要精巧、細緻,才能在湯裏翻個身打個滾,依舊婀娜美好。這個基調影響深遠,所以吃餛飩時也少有狼吞虎嚥的,一碗上來,通常都要吹吹湯、品品味,不知不覺就切換到了優雅頻道。大概也正因為形神兼備,餛飩才總能不疾不徐,遊刃有餘地下肚,而那一勺恰到好處的雞湯味,加上浮動的香菜末,讓人不管是飢是飽,都能饒有興致地吃上幾口。後來才發現書上寫,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原來這一碗殊途同歸的默契,前人早有智慧。冬至之後,白晝漸長,又是一年好風景。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