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明路/創造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潘學智
Ta Kung Pao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明年2月發表,特區政府日前就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步入疫後復常階段,經濟回復增長。然而,香港經濟增長動力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加上資產市場持續疲弱,預計本年度特區政府綜合財政赤字可能會略超過1000億元,也就是連續五年錄得赤字預算。
政府收入未如理想,主要是受到環球利率持續高企、地緣政治、供應鏈布局調整等因素影響,導致股票和物業交易印花稅以及賣地收入減少,加上過去三年疫情,政府在收入減少之下需要撥出大量資源幫助市民及各行各業解難紓困,因此出現財赤是無可避免的。不過,持續的赤字經濟難免會影響投資者信心。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特區政府需要多方審視公共財政策略,重回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的理財原則,鞏固提升市民和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
力求收支平衡
面對財政壓力,行政長官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由財政司司長帶領的「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並設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辦公室」,利用市場力量,槓桿市場資金和效率,為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等大型基建的不同投資融資方案提供意見。政府項目的投資回報相對穩定,對官民雙方也有益處。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五鐵四路」陸續上馬,長遠有助於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但有人認為,若項目造價高昂,將會令政府財政儲備大減,而就基建項目發債亦等於先使未來錢。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市民對建造大型基建項目時融資方式、公私營合作等不同融資渠道的挑戰仍未全面掌握。
不少國家或地區在環球金融危機後,意識到長遠財政規劃的重要性,因此催生獨立規劃機構。
當然,香港的情況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並不相同,但也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專業、中立的諮詢機構去檢視如何可持續地管理公共財政的做法。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