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觀瀾/台灣社會陷入「生不如死」的困局\朱穗怡
Ta Kung Pao
有些「第一」值得驕傲,但有些「第一」令人憂慮。台灣地區出生率之低,在全球國家和地區中排「第一」。根據去年的統計,台灣地區每位婦女平均僅生育1.09人,而且已經連續34個月「生不如死」,即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少,意味着台灣人口開始出現負增長,對島內各領域的影響逐漸浮現。教育界首當其衝。適齡學童越來越少,學校招生越來越難,面臨被「殺校」(關閉)的可怕命運,於是竟出現「借學生」的「奇觀」,向其他學校「借學生」,以增加生源、免遭裁撤。但這不過是權宜之計,絕非長久之法。島內學界預料,今年將再有18所小學停辦,將來至少有50所私立高中、40所大專院校面臨轉型或退場。此外,出生率低也導致適齡役男人數減少,島內軍方出現兵源緊缺的問題,以致軍方近年不斷提高「免服兵役」和「服替代兵役(只需參加12天軍事訓練)」的門檻,防止適齡役男逃避服正常兵役。
台灣地區出生率之低並非始於近年,早在1984年其生育率就已低於能夠維持人口結構穩定的2.1人(平均每位婦女生育2.1人),2001年起低於1.5人(平均每位婦女生育1.5人),之後跌跌不休,2003年起低於1.3人(平均每位婦女生育1.3人)。2021年島內生育率再降低,平均每名婦女僅生育0.975名子女,2022年則是創新低,台灣平均每位婦女僅生育0.87人,2023年雖然微升至1.09人,但仍是「倒數第一」。雖然台當局已公布了一些刺激生育的措施,包括發放生育津貼、託兒費用補助、結婚補助,提高育嬰假支薪比例,增加帶薪產檢假等,但效果並不明顯,因為這些措施治標不治本。
台灣年輕人晚婚、不婚、不育,導致島內出生率持續低迷。除了婚姻觀念的轉變外,經濟因素是重要考慮,而低薪則是最根本的原因。島內有大學學歷者每年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由1995年的新台幣63萬元,降至2022年約53萬元。島內薪資過去20多年來陷於停滯狀態。低薪、無房、無存款等多重問題交織在一起,台灣年輕、中壯年群體處於「工作窮忙」的困局,由此大大降低了年輕人結婚生育的意願。
頗為諷刺的是,民進黨當局前領導人蔡英文在執政時還吹噓「台灣經濟20年來最好」,但卻一直無法解決低薪問題。5月剛上任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賴清德一上台就叫囂「兩岸互不隸屬」的「台獨」論調,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可見仍是以意識形態掛帥,毫無改善民生經濟之心。島內低薪問題恐將持續,加之賴當局不斷營造「備戰」氣氛,讓台灣年輕人如何能安心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