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氣候變化危機不容忽視\李耀華
Ta Kung Pao
圖:亞洲進口俄烏資源比例(2020年)
過去兩年,全球供應鏈早已被新冠疫情重創,近期的俄烏衝突,更是傷口上撒鹽,可謂傷上加傷。其實,全球供應鏈斷裂的原因不局限於疫情和戰爭,原來極端天氣也對供應鏈造成重大破壞。
新冠疫情嚴重損害全球供應鏈,已毋庸置疑,但愈來愈多專家及學者認為,天氣變化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破壞,遠超疫症,可是未有廣泛被報道,所以鮮為人知。事實上,疫症只是短暫性的問題,但天氣變化卻是長期的損害。專家表示,天氣變化造成的損害是緩慢的,不易察覺,但卻產生非常持久而惡劣的影響。近岸地區、近岸運輸網絡均面臨部分風險,令有關的投資資源大受影響。
威脅供應鏈的諸多天氣因素中,海平線上升可謂為最為危險。別以為海平線離大升還有很多年,其實水位早已上升,甚至淹沒了部分港口和近岸基建,而供應鏈同時也受颶風、水災、森林大火,和其他日益嚴重的天氣變化侵襲,所以全球經濟正在不斷受損害。
從去年供應鏈受損的程度和形式推斷,未來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破壞,肯定嚴重得多。例如,去年2月美國得克薩斯州大雪災,釀成美國史上最嚴重的大停電,觸發大部分地區出現晶片短缺,進而令依靠晶片的汽車生產工序拖得更慢,日本多家車廠,包括日產等亦因而被迫關閉。又如去年2月,歐洲連場暴雨和暴風雪,淹浸了最重要的商業河道,多處地方決堤,河流運輸被迫停止數日。
未來極端氣候變化將會頻繁出現,破壞供應鏈的問題不斷惡化,產生出的連鎖影響日益嚴重,對全球經濟、通脹環境將有更大損害。全球政府特別是發達國家,在應付氣候變化方面應該作出更大努力,才可盡量減低對供應鏈造成的損害。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