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取代還是創造職位?\李耀華
Ta Kung Pao
當今社會,機械人取代低技術勞工,令失業情況變嚴重,這是人類社會進入高度自動化付出的部分代價。從整體經濟效益上看,當機械人日益普及,長遠將會刺激生產力提升和新職位增加,反而有助經濟增長。
在過去30年間,機械人一直協助人類從事多種不同的工作,近年尤其是疫情時期,人們減少接觸,對機械人的依賴變得前所未有。事實上,機械人在汽車製造業、物流運輸、倉務管理方面,早已變得不可或缺。用上機械人的行業愈來愈多,因而省卻了不少人力資源,部分傳統職位陸續給機械人取代。例如亞馬遜目前已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機械人負責倉務工作,特斯拉亦改用全自動化生產電動車和電池。由此可見,機械人的普及,對部分低技術工人來說,或是個噩夢,對全球就業市場亦構成壓力。而從長遠而言,科技發達將提高人類的生活質素、減省企業的勞工和服務成本,更重要的是,日後社會上將需要更多高技術的人才,令勞工質素得以大幅改善,而企業為了轉用新技術,亦將會增加投資額,同時新技術又令產品產能增加,促使整體生產力亦得到改進。
生產力增加,國內生產總值亦自然向上。烏普薩拉大學與倫敦商學院在研究過美國和其他16個國家在15年間(截至2007年)的經濟增長後,發現機械人每年額外帶來0.36%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的增加。
由此可見,即使機械人日漸普及搶去不少工人的飯碗,但企業對新技術的渴求,卻無疑增加了對高技術工人的需求,令全球經濟不但未有因失業增加而轉差,反而因生產力增加而變得更好。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