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集/第一次相遇\趙 陽
Ta Kung Pao
生命裏和《大公報》的第一次聯繫,發生在二○○三年夏天。當時,人在上海的我,把自己的簡歷投給了《大公報》長三角的某個記者站。「曾經年少愛追夢」,作為一名中文系畢業生,對《大公報》的了解來自於「現當代文學史」這門課程,特別是它的副刊在抗戰時期赫赫有名,成為無數學人研究的課題。大學時代,常在學校圖書館借閱《大公報》,「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這讓懷揣報人之夢的自己屢屢心動不已。
大概過了一個多月,我接到了記者站的電話。電話那邊的負責人極誠懇,一上來就再三致歉:「前陣子出差,剛剛回來看到你的簡歷,所以回覆得遲了,你等急了吧?」溫和的話語,讓我現在想起仍倍覺親切。百年大報的風範,從一個小小的窗口可見一斑:多少簡歷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況且,當時《大公報》的這個記者站並沒有任何公開招聘的訊息,是我自己循着地址冒昧地郵寄簡歷、尋覓工作機會,人家本可以不理的。
那是我與《大公報》的第一次相遇。雖然沒有能夠成為它的員工,但總歸是生命裏的一次相遇、一個緣分。二○一五年,我移居香港,《大公報》成了我每日必讀的報紙。後來,我開始為這份心儀的報紙撰寫稿件。起初,發表一些時事評論;後來,有幸在「小公園」開了專欄。一晃,「負暄集」走過四載,記錄着我與這座城市同行的腳步、呼吸與心跳。在與《大公報》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多的聯絡中,我愈發感受到:不論是記者還是編輯,不論是編務還是發行,他們身上都有一種「親民」的基本素養,透着正直和正氣,帶着善解人意的溫度。
從年少時莽撞地投遞簡歷,到如今的撰稿人,我和《大公報》日日相遇,美好始終如初。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