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集/似水流年\趙 陽
Ta Kung Pao
七年前的夏天,剛剛到香港工作,晚飯後,我經常搭天星小輪由港島去尖東。海風拂過,淡淡的鹹味混雜着月亮的清輝,沾染在髮際和衣袖上。有海鳥在空中滑翔,偶爾也會在船艙的窗櫺上歇腳,好奇地與乘客對視。港島漸漸地遠離,九龍慢慢地靠近。有好幾次,我下了船,那海水蕩漾的聲音依然細細切切地嚮在耳畔,像是對我依依不捨地挽留。
鐘樓,文化中心,星光大道……一路走過,滿是記憶。二○一○年九月十七日,當時的港鐵公司為了慶祝「九廣鐵路九龍至羅湖段通車一百周年」,特別將銅鐘重置於尖沙咀鐘樓的地下,碰巧那天我到香港旅遊,親眼見證了這一幕。那銅鐘於英國鑄造,於一九二○年運抵香港,並於一九二一年起在前九廣鐵路鐘樓正式啟用。猶記得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太對記者說,銅鐘的回歸提升了自一九九○年起成為法定古蹟的鐘樓的歷史價值。星光大道,觀看「幻彩詠香江」的絕佳地點,來港工作前,就無數次打卡這裏,並專門在晚上八點來欣賞視覺盛宴。有那麼一陣子,我在想:倘若沒有維多利亞港,燈光再迷幻、城市再發達,恐怕也沒有了這樣迷人的風情。
前些天去九龍看房子,中介推盤時提到最多的就是「煙花景」。時代總是一路向前的。從荒蕪的漁村,到現代化的大都市,維港的海岸日漸變成地產銷售最奢華的概念,維港兩岸的土地以及每到重大節日的「煙花景觀」甚至超越了維港本身。如果沒有過海隧道和地下鐵路,天星碼頭一定又是昔日的忙碌景象,於市民的日常生活,同維港的關係也定會密切得多。
維港兩岸,萬家燈火。再多的璀璨燈影和地標建築,或許也終將有一天成為過去。似水流年,永恆的,到底是那煙火氣,歲歲年年。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