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集/中文讀物記\趙陽
Ta Kung Pao
工作之餘,我常受學校之邀,去中小學做一些關於中華傳統文化、中文寫作的主題講座。學校從學生中文程度的差異化出發,往往會遴選中文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參加。月前,我又去港島東區的某學校做講座。講座結束後,一位東南亞裔學生禮貌地和我打招呼──顯然,他是專門等我的。他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誠懇地向我袒露心聲:「老師,中文很美,特別是您講的唐宋詩詞課,聽着很舒服,但對於像我這樣母語不是中文的人來說,就很難完全理解。您能為我們這樣的學生開一些課程嗎?」我當即肯定了他對中文的親近與熱愛,鼓勵他和我保持聯絡,並誠懇地告訴他,我一定盡力,並希望能和他多交流。
這個事情讓我沉思良久:近年來,本港非華語學生人數持續上升,但為他們而設的講座和出版物並不多,至少還不夠豐富,如果要激發他們學中文的興趣,顯然應該讓中文讀物(包括各類講座)更加貼近他們的需求。而不是「一刀切」地把學生分為華語生和非華語生後,就忽視對非華語生的中文培養。要知道,沒有語言作為基礎、缺少文化影響,孩子們的成長進程就很難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發展。
於是,我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專門針對中小學不同層次的非華語學生準備了傳統詩詞的中文講座。前日去兩間學校(一間中學、一間小學)試講,效果不錯,很多非華語學生都說,淺顯易懂的入門講座,讓他們更有興趣,也更有學好中文的信心。他們的校長由衷感嘆:「這會幫助這些學生更好地融入香港的社會、更好地在香港生活。」
我看到有機構推出「非華語兒童中文分級讀物開發獎勵計劃」,透過中文故事等多元化載體,貼近不同群體青少年需求,真是善莫大焉。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