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稿/科學園成「大地主」 應研設KPI監管\劉勇飛
Ta Kung Pao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早前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香港未來需要多元化發展並應由科技帶動工業發展,其間亦講到科學園早前宣布將大埔、元朗及將軍澳3個工業邨定位為「創新園」的新進展。
翻查資料發現,連同三個工業邨的政府用地,科學園目前已坐擁數百公頃的創科土地,一躍變身成為「大地主」,如何運用公帑和政府用地值得社會大眾關心和關注。因此,是否有必要設立關鍵績效指標(KPI)監管科學園的運作機制,以使公帑用得其所呢?
去年10月施政報告提出擴建科學園,加上三大工業邨、蓮塘/香園圍口岸、河套區港深創科園。若規劃/預留的土地全給予科學園,科學園將坐擁大約486公頃創科土地,數字之大,令人吃驚。當中擬供元朗工業邨擴建的15公頃地,以及馬料水填海地和沙田污水廠搬入岩洞後騰出的88公頃土地(擬供科學園擴建),是否應該全數批給科學園使用?因這些地塊本身已具備良好的交通基建配套,以此來滿足迫切的住屋需求,似乎更合適亦符合民情。
光撥地不等於發展創科
以現時的住宅用地來計算,就可以讓大家了解科學園擁有的土地有多誇張。按目前來說,一般估算每一公頃就可建大約700至1000個單位,如果將三大工業邨約232公頃土地的一半用來建屋(即116公頃),取中位數850個單位計,便可建接近10萬個住屋單位。現時輪候公屋市民多達20多萬人,倘若劃出部分土地興建公營房屋,即可大大縮減公屋輪候冊上的人龍;又或興建更多不同類型的私樓,也可讓年輕人看到「上樓」的希望。
長期以來讓大家揪心的香港房屋問題,主因是缺地,加上政府因循繁複的城規程序,導致建屋量一直滯後,尤其是政府公共房屋已連年落後指定目標,令市民望樓興嘆。因此,政府持續增撥土地予科學園,是否把珍貴的土地資源錯配呢?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發展創科呢?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