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認真汲取經驗為新一波疫情未雨綢繆\艾華斯
Ta Kung Pao
截至4月5日本港第五波疫情累計染疫人數逾116萬,死亡人數超過8200人,整體病死率達0.71%。有學者早前提出,據港大醫學院推算,至今全港已有約440萬人染疫,故政府計算本港整體死亡率時,不應以所掌握的100萬染疫人數作為分母計算,若以港大推算的440萬人染疫計算,確實死亡率應只是約0.18%,僅比每年流感死亡率0.1%略高。
實際死亡率對於掌握疫情全貌而言當然重要,但無論用什麼方法計算,就算把染疫人數的「分母」加大,說死亡率只比每年流感的死亡率略高,也改變不了有8200多人因為染上新冠肺炎而病歿的事實,亦洗不掉8200多個家庭失去至親的傷痛。2003年「沙士」導致近300人死亡,尚且為香港留下不能磨滅的傷痛一頁,更何況是8200多人?每一條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不僅不是冷冰冰的「死亡個案」,更不是一個簡單數字和一個死亡百分比。猶記得第五波疫情早期,由於死亡者眾,醫院內一度出現屍體疊屍體的恐怖場面,無數家屬所承受的傷痛,難道可以光憑0.18%這個數字而撫平嗎?
建立衞生危機動員機制
雖然如今疫情已有所放緩,但每日仍有數千確診、數十死亡,相比起三個月前以至去年的「暫時清零」時期,仍是十分驚人的。香港社會不能因麻木或思維慣性而淡化疫病的嚴重性,無視8200多以至更多寶貴生命所揭示的血的代價,遑論合理化「與病毒共存」。如果一些人欲借科學、數據、統計之名,選擇性地演繹某些數字以求達到某種目的,那不單是不尊重科學,而且更是不專業的表現,更不用說對生命的敬畏了。
事實已經不斷證明,「與病毒共存」是此路不通,為這種「躺平」思維塗脂抹粉也是枉費心機。現時最應該做的,是乘第五波疫情有所放緩之時,進行必要的檢討和反思,在慘痛的經驗中汲取教訓,為極有可能悄然到來的第六波,甚至第七波疫情未雨綢繆,為香港市民的福祉做實事。
第五波疫情構成重大公共衞生危機,死亡人數之多前所未有,全面檢討抗疫工作的不足已是社會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