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論事/放寬防疫措施要嚴防反彈\艾華斯
Ta Kung Pao
在第五波疫情有所緩和後,政府日前首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但放寬並不意味着「與病毒共存」,更不是「躺平」,而是讓市民在抗疫的同時,按復常路線圖,逐步有序地回復正常生活,進而使社會復常,經濟重拾發展動力。第五波疫情放緩的勢頭來之不易,如果掉以輕心,令疫情反彈,經濟民生又會再一次墮入深淵。故此,政府在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的同時,應加倍小心、嚴格執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策略。
努力做到抗疫復常兩不誤
政府早前計劃分三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首階段已於4月21日展開,第二階段預計在5月中下旬展開,放寬措施包括重開泳池泳灘、酒吧酒館、堂食延至午夜12時及食肆每枱人數增至8人、市民到郊野公園或戶外運動可不用戴口罩等。而第三階段會盡量放寬限制,但仍需繼續執行基本防疫要求,包括使用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維持戴口罩和「限聚令」等。
有學者指,估計本港實際感染人數已逾400萬人,抗體水平高,某程度而言已築起初步的免疫屏障,故認為若於兩周至三周後確診個案回落至100宗,政府可考慮提早放寬至第二階段社交距離措施。
然而,自首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不少地區隨即出現人頭湧湧的情況,令人擔憂疫情反彈。事實上,現時每天仍有數百宗確診個案,數字仍於較高位徘徊,顯示社區仍存在隱形傳播鏈,放寬社交距離措施操之過急,只增加疫情反彈和爆發新一波疫情的風險。因此,小心監察疫情,按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使社會在抗疫復常兩不誤的情況下運作,才是穩健和對社會最有利的做法。
另外,政府同時亦放寬航班熔斷機制,並取消非香港居民的入境限制。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國際航空樞紐,放寬入境限制,恢復對外的聯繫確有實際的經濟需要。但隨着抵港航班增多,近日就先後有從澳洲返港的留學生、抵港外傭和尼泊爾旅客完成強制檢疫後,在社區作居家檢疫期間呈陽性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