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看雲/「回港易」不足和背後原因\郭一鳴
Ta Kung Pao
圖:疫情期間的深圳灣口岸。/資料圖片
這篇短文見報時,筆者已經完成十四天居家隔離,準備去接種疫苗,很後悔沒有早一點接種疫苗,否則這次返港就可以少隔離七天。雖隔離已結束,但在這期間領教過香港這邊的離地政策以及一些工作人員對內地存有偏見,想到政府官員經常大談粵港合作和建設大灣區,覺得有些話不吐不快。 事情要從上月二十日談起。因為家鄉親人有急事,筆者夫婦於當日經深圳灣口岸上深圳,在當地酒店隔離十四天,手機安裝了「粵康碼」(廣東省防疫安全程式),其間做了五次核酸檢測、兩次量血壓,本月三日下午隔離期屆滿,即刻包車前往汕頭,依照規定(14+7)須居家隔離七天,其間當地居委會人員曾經上門為我們量度體溫。因親人急事已趨緩,而廣東多地發生疫情,所以我們先申請了回港易名額,在居家隔離第七天到當地防疫部門指定地點做了核酸檢測。六月十日早上,我們的粵康碼由原來的黃色轉為綠色,俗稱「綠碼」,表示可以在內地乘搭各種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各省市暢通無阻,可以到各種公眾場所參加活動。但我們要回香港,還必須透過手機程式申請「通關憑證」,成功取得綠色「通關憑證」之後,我們於當天下午啟程返港。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