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惜親情要從當下做起\筲箕灣社區青年 施鍠霖
Ta Kung Pao
在我看來,《目送》(天地圖書,二○○八年七月)是一本生死筆記,它所承載的情感既悲傷又唯美。無論是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腦萎縮,還是兒子的成長、目送他走向遠方,生命中的遭遇和生活的點點滴滴,在作者的筆下,都像是親切雋永的詩,讓人在回味之中思考親情的力量、生活的意義。
我認為,《目送》最大的特色正是在於,作者寫出了很多人「心中有,筆下無」的細微感受,格外動人。比如,當送兒子華安出國時,作為母親,她一直等待着兒子在背影消失前回頭看一眼,但兒子卻一次也沒有。相信不少家長都曾有過相同的經歷:一心供養孩子長大、學業有成,但真的有一天離開自己時,內心裏的惆悵和失落幾乎與幸福感一樣多!然而,很多人也注定如作者一樣,經歷後才猛然發現:自己當年離開父母時,又何嘗不是在父母的目送之中頭也不回!
想到這,我暗暗告誡自己:從這一刻起,我要珍視父母的每一次「目送」,每一次回家探望離開時,我要與他們認真地揮手、道別,要盡可能多一些「回望」,讓他們的心中多一些溫暖的慰藉。而未來有一天,當我也為人父、也要目送我的子女遠去,那時我要學習作者的豁達態度:子女在長大成人後都渴望飛向自由,在浩瀚的世界裏遨遊,不想再做溫室裏的花朵受人悉心照料、事事都要父母操心,我要學會漸漸地放手、放下,高興於他們的成長、欣慰於他們的獨立,用一種豁達的態度為他們加油鼓勁。
實際上,這世間的大多數人,都如《目送》的作者一樣,注定遊走於兩個身份之間:作為兒女,在老一輩人人生中的最後一站目送他們慢慢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作為父母,目送後輩奔向自由。親情,是人類繁衍、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是宇宙星際間人與人冥冥之中不可割捨的緣分。我們要珍視這份美好,切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妨從當下做起,與自己的親人之間,創造生活的溫馨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