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救重扶輕生命至上 精準防控多策並舉\吳志斌](https://www.webjosh.com/assets/img/source_default_img/china-chinese-ta-kung-pao.jpg)
焦點評論/救重扶輕生命至上 精準防控多策並舉\吳志斌
Ta Kung Pao
香港的疫情無疑是到了「最吃勁」的關鍵時刻,亦是處於與病毒對抗的膠着對壘的危險階段:一方面是連續多天確診破五萬,但由於檢測速度和上報效率的不及時,這些數據只能是一個感染個案的「起步估值」;另一方面,即便中央不斷地為香港提供巨大援助,但由於香港疫情宛如「決堤洪水」,特區有效救助機制的不足和各項危機處理決策的滯後,防控疫情形勢仍然極其嚴峻。
本港防疫抗疫決策體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尷尬局面有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來自於對現有醫療資源的非科學化管理和非優化利用,這導致了「生命至上」的原則無法在抗疫反擊戰中得到鮮明體現,也同時阻礙了社會多層次多維度的抗疫力量的聚攏。換言之,香港抗疫的主要困境實則是組織指揮協調出現問題。要戰勝疫情,一是救治確診者,人命為重;二是切斷傳播鏈,精準防疫。救人就是跟病毒賽跑,跟死神較勁。
面對如今的感染現狀,政府的醫療體系首先要分得清輕重緩急,救重扶輕,盡快釐清醫療服務亂象。公立醫院必須讓老弱病殘的危重病人優先得到及時的救治,要讓重病的患者先坐上救治的「擺渡船」,實現有的放矢,精準化提升救治率,降低死亡率。
其次,輕症者應該被及時送入方艙醫院和隔離點,避免他們成為新的傳播源頭。而疑似確診或具有家庭隔離和治療條件的患者應該積極調整心態,依靠自身能力完成自隔自救自治。在如今病毒肆虐的惡劣情況下,能自我救治就是幫助香港社會減輕一份負擔,就是使得防控的資源得到更進一步的精準投放。
關鍵時刻,基層同鄉社團要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抗疫之中,要建立以同鄉為紐帶的互救互助社群。以筆者所在安徽聯誼總會為例,在第五波疫情的伊始,總會便採購了大量緊缺物資如連花清瘟膠囊和自我檢測包,48小時內送到鄉親手中,以解鄉友的燃眉之急。隨後,我們建立了微信抗疫互助群,邀請了中西醫入群提供義診。網上「雲義診」的服務起到了互通病情,了解病因,穩定情緒的良好作用,進一步提升了患者的康復信心。更重要的是,總會根據「就近資源,結對幫助」原則,我們對會員信息進行配對,分批次組織義工開展互助行為,為居家隔離自治或行動受限制的鄉友提供生活支持,實現抗疫物資精準、切實的有效發放。
國家衞健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曾指出,內地抗疫的成功主要是得益於「精準防控」──「精準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追蹤及管理密切接觸者、劃定疫區及疫點範圍、開展臨床救治,並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但對香港而言,既無法追蹤患者的過去行蹤和密切接觸者,在當下救治病人方面管理混亂,很多工作未能落實到位。在全民檢測問題上,目前正值感染高峰,不是合適時機。但背後一系列的工作,必須及早落實到位,不能跟着問題尾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