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不能在歐美暫時「和善」話語之中迷失自我\吳志斌
Ta Kung Pao
近日,「要與英美『修和』,重振國際聲譽」的觀點在香港引起了熱烈討論。「修和論」的出現與中美關係緩和有極大關係。
11月16日,中美元首在舊金山舉行「莊園會晤」,雙方就人文交流、全球治理、軍事安全等領域達成多項共識,同意推動和加強中美各領域對話合作。但是「修和論」是否符合並貼近當下國際格局發展?能否成為解決中西方矛盾的路徑?針對「修和論」以及香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筆者也有三點想法與讀者分享。
第一,「修和」應是一場「雙向奔赴」之旅,不是一廂情願的「單相思」,是需要雙方相互尊重,共同合作,平等交流。英美等西方國家對待中國態度的暫有改善,令人感到欣喜,因為如今高度全球化的格局,各國的經濟利益早已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是,過去數十年英美對中國無理打壓,霸道干涉,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使得一貫奉行「以和為貴」的中國不得不採用強硬手段自衛。
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美國打壓中國時,香港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例如,11月30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要求美國取消香港駐當地三個經貿辦的特權和豁免。這種帶着偏激、攻擊意味的法案,抹黑了香港經貿辦在推動港美之間互惠互利的經貿關係及文化交流的工作,也違反了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更暴露出美國依舊存在着對於中國的誤解偏見。由此可見,一廂情願的「單相思」,只會忽視了英美對中國和香港的「狼子野心」,其結果必然是慘痛的。
第二,「修和」不能變成「苟合」,更不應是「求和」,國家間的交流和合作並不是靠「委屈自己」來「成全他人」所完成的。「修和」的「和」,是和諧,是和善,更是和平,但國與國之間「和」的前提和基礎是要做到獨立自主,不卑不亢地外交,是要做到有底線有原則地捍衛自身尊嚴,更是要有底氣有能力地捍衛自身的發展利益。
一方面,經濟與政治範疇固然不同,隨着「地球村」的出現和國門的開放,中國與英美民間的經濟交流始終通暢,雙方一直都在努力尋找合作共贏、價值觀相互最大認同的可能。另一方面,政治層面上達至「修和」是更為困難和棘手的,西方國家的一貫邏輯就是將政治和經濟相互捆綁,不時掄起「政治」的大棒,以經濟利益作為政治博弈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