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廢回收 多國有招
Ta Kung Pao
圖:去年,日本舉辦首屆「撿垃圾世界盃」(SpoGomi)比賽。圖為去年10月9日,參賽者在東京新宿區對撿到的垃圾進行分類。\法新社
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全世界每年產生20.1億噸生活垃圾,其中至少有33%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到了2050年,全球垃圾量增長將是同期人口增加量的兩倍多。大量的垃圾不僅為生態環境帶來污染,也影響着健康與生活品質。為了解決垃圾「圍城」的危機,減少垃圾產生、做好分類回收,是大家共同的責任,不少國家的減廢回收經驗,值得借鑒和參考。
日本:垃圾分類 生存必備
日本的垃圾分類回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除了從小教育國民執行垃圾分類,培養環保觀念,日本的垃圾分類標準「最嚴格」,因此垃圾分類的能力已成為民眾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日本不同地方的垃圾分類回收大同小異,皆有以下特點:一是分類非常細緻,指引清晰;二是定時定點,扔垃圾定時定點、大件垃圾需預約及付費;三是罰則嚴厲。要區分垃圾屬於哪類,首先需要對照垃圾分類圖表。地方政府會做好詳細的垃圾分類圖表,除了日語版本,還有多種語言版本,既可到區政府領取,也可在官方網站查詢。
由於日本主要以就近焚燒的方式處理垃圾,因此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可燃垃圾需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袋子裝好,通常每周回收兩次。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屬製品(包括風筒等小家電)、玻璃製品、陶瓷器、乾電池等。資源垃圾包括膠瓶、報紙雜誌、紙箱,每周回收一次,要分類裝袋,清洗乾淨、捆紮整齊,不可混在一起。塑料瓶蓋和瓶身上包裝紙要去掉,歸為可燃垃圾,化妝品瓶子等屬於不可燃垃圾。大型傢具和家電等大型垃圾,民眾必須支付1000至6000日圓回收費,而冷氣、電視、冰箱、洗衣機等物品,根據法例,需要聯繫銷售商或家電回收利用受理中心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