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新思/香港減少碳排放的新路徑\崔 岩 翟小波
Ta Kung Pao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零碳排放、綠色宜居、持續發展」為願景,計劃在未來15年至20年內投入2400億港元,應對香港氣候變化和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氣候變化是地球正遭遇、而且在迅速擴大的根本傷害,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破壞力最大的負外部性:在它面前,人類——不只是人類,還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是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去年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警告說:「如果不立即、迅速和大規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的上升幅度控制在1.5至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將無法實現。」香港本身也深受氣候變化之害。有關研究表明,在過去100年裏,香港的炎熱夜晚增加了35倍;在1954至2017年間,維多利亞港的海平面平均每十年上升約3厘米。極端天氣不停地困擾香港:強颱風和暴雨越來越多。
人們原先認為這些是天災;其實它們不只是天災還是人禍,甚至主要是人禍。
氣候變化已把我們拋入了「破碎的世界」。導致氣候變化的行為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威脅和傷害,而且還是不公平、不道德的,它們本身是傷害行為。窮人和窮國的碳足跡最小,他們受氣候變化的傷害卻最大。農民高度依賴天氣,生物(尤其是瀕危物種)高度依賴棲息環境,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天氣)對他們的傷害甚至是毀滅性的。不僅如此,氣候變化還將摧毀我們的子孫後代的棲身之所,從而是他們的生命本身。可以不誇張地說,歷史上的氣候變化的背後,是碳足跡大的富人和富國對窮人和窮國的剝削;是棲居高海拔地區的人群對低海拔人群和物種的犯罪;是當前的人類對其他物種、對我們的子孫後代的犯罪。應對氣候變化是消除不公不義、建構公義的、可持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近些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難題,已獲得顯著成效。2011年,粵港兩地成立了「粵港應對氣候變化聯絡協調小組」,以加強粵港兩地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和行動方面的合作。2014年人均碳排放是每年6.2公噸,到2020年已減至約4.5公噸。特區政府已確定了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表示,接下來要聚焦於發電、運輸及棄置物這三個香港最主要的碳排放來源,實施四項深度減碳策略,包括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及全面減廢。政府還強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要引領國際資金支持綠色基建和低排放活動。有理由期待,有關的國際資金將來會逐步退出礦物燃料等高排放領域。
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的研究,除了礦物燃料外,畜牧業是第二大溫室氣體來源,之後才是交通行業。為了實現減碳目標,政府還應——比如,通過提高對肉食的稅率——鼓勵人們養成健康而環保的飲食習慣,少吃肉、多吃素。比起停用礦物燃料,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更小。考慮到前述碳排放的道德困境,吃肉和吃素的問題不只是生活方式問題,而是道德問題。不僅如此,吃素還有另外兩個美德。第一,減少了人類給動物造成的痛苦。第二,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報告,少吃紅肉和加工過的肉還可以減少患癌症的機率。為了在鼓勵吃素的同時又不給或少給愛吃肉者造成痛苦,特區政府和企業還可以努力研發和推廣「人造肉」。「人造肉」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幹細胞,再將幹細胞放入培養皿中增殖培養而成的肌肉組織。它的營養價值接近甚至優於自然肉。因為無菌生產,它可以減少人畜共患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