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新思/數據法制:「築堤萬丈」抑或「養魚千里」?(上)\葉海波 王瀟逸
Ta Kung Pao
一、數據是靈動的「三文魚」
數據是通過觀測得到的數字性的特徵或信息記錄,反映出個體與群體的多種屬性。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各類數據迅猛增長、海量聚集,對個人、社會乃至國家都產生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數據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石油」,其價值往往是通過流動體現的,而受國界制約較小的互聯網更是為數據在全球範圍內的流通提供了條件。實踐中,數據出境頻繁發生在服務、外貿、金融、交通、執法等多個領域,在發揮多種作用的同時,也給主權、人權、安全等的保障和維護帶來一些新的挑戰。各國紛紛立法保護本國的數據利益,搶佔數據戰略地位,進而導致數據流動的困境,抑制信息時代的發展。
各國規管數據出境制度
這些挑戰及其應對,需要我們革新關於數字的認識。數據被喻為「信息時代的石油」,可見何其重要。不過,這一隱喻也引發一些聯想:石油作為自然資源,曾經引發過戰爭;石油必定存在於主權國界範圍之內,受到主權國家嚴厲的管控。這或許也影響了一些國家當下關於數據立法的走向──那就是主權國家的傳統思維。數據與石油不同的是,數據是社會主體活動後的數字性記錄聚集,而主體和活動範圍的廣泛擴展則事關數據之大的形成,因此流動是其天然的要求,跨越國界是其本能訴求。
也許,在揭示數據的重大價值的時候,「信息時代的石油」是一個好的比喻。但若考量對其流動的管制,則「三文魚」養殖的故事可能是一個好的啟示。
三文魚為冷水性魚類,是溯河洄游性魚類,一般在淡水河流產卵出生,游到海洋長大,在海洋覓食三至七年之後,若尚存,就會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歷經艱難險阻,從不出錯。數據也許是那群游動的三文魚。如何養肥這群魚?如何利用其洄游的習性受益?也許是值得考慮的方向。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