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把握「四個邏輯」 區選展現新氣象\梅若林
Ta Kung Pao
隨着區議會選舉臨近,各候選人開始馬不停蹄展開競選工作,加上特區政府組織「區選進社區」等活動向公眾講解、宣傳新區議會制度,不只為這場選舉,也為香港的地區治理帶來一股新風氣。連日來一個個位於大街鬧市中的街站,市民聽見的不再是偏激和抽象的政治口號,而是候選人對其貼身問題的具體解答,沒有耍嘴皮的語言偽術,也沒有純粹為發洩情緒的粗言鄙語,取而代之的是仔細聽取每一個民意,認真回應每一道疑問,這樣的新氣象,正是重塑區議會的目的,也是香港地區治理所需的優質民主。
過去一個周末是提名期結束後的第一個假期,數百名候選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與市民近距離接觸和拉票的機會,也正式宣告選舉進入白熱化階段。但這種「白熱化」並非像以往選舉那樣,候選人互相攻訐、或人身攻擊、或高喊各種不堪入目的字眼來吸眼球。
全方位考驗候選人
街站裏雖然秩序井然、互動和諧,但每名候選人與每個街坊之間都好比在進行一場「迷你選舉論壇」。在確保所有參選人都是愛國者後,市民再不會簡單按政治立場來「睇餸食飯」,而是直接向候選人質問具體問題的解決辦法,而面對市民的尖銳提問,候選人都必須展現出渾身解數來回答,任何敷衍又或是開「空頭支票」的說法,都只會令自己「露底」被淘汰。候選人拚的再不是政治立場,而是真功夫真本領,新制度下的區議會選舉,競爭程度較以往更加激烈。
今次區議會選舉共有44個地方選區,每個選區都有各自的問題,非常考驗候選人是否「熟書」。例如某些地區車位不足,長期違泊情況嚴重,甚至出現人車爭路,候選人就必須針對每區的相關情況,提出對應的可行方案,而不同候選人的不同方案,無可避免將被拿來比較並分出優劣。這不只考驗候選人對地區議題的熟悉程度,也考驗着他們的創新思維、解說能力和長遠目光。
另一方面,香港作為一個多元城市,地區各處都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過去選舉候選人多不會重視這些居民的選票,因為這些人的支持既不好爭取,對比政治對抗路線更顯得成本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