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考/「區區有預備」共建「防災社區」\李國棟
Ta Kung Pao
一條位於元朗的電纜橋日前起火燒塌,導致天水圍、元朗、屯門一帶大規模停電,交通燈一度失靈、電訊網絡中斷。據報,區內三間醫院的服務亦受影響,有市民要摸黑回家,亦有市民無法返家,消防處共接獲約90宗市民被困升降機報告,炎炎夏夜,16萬戶受影響,當中包括行動不便的長者、長期病患,以及需要照顧的嬰兒,猶幸事件中無人受傷。
提升社會處理危機能力
緊急事故不可預見,也有部分人在緊急關頭未必能快速反應,因而導致嚴重後果。有學者對人類社會生存環境的複雜及天災頻繁無常,提出「防災社區」的概念,強調除了緊急事故管理所着重的緩和、準備、回應及復原階段外,要減低災難帶來的影響,需從社區的建設及設計入手。
月前,我與我的研究團隊提出建議,由民政事務局(日後的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制訂以地區為本的「區區有預備」應急方案,應對疫情;並動員各方社會資本,建立社區疫情預警和通報溝通的二級制度,定期進行社區壓力測試,形成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疫情防控模式。我認為「區區有預備」應急方案也適用於緊急事故上。候任行政長官亦曾表示,會認真思考如何有系統地聯繫和組織地區力量,推展地區工作。期望他上任後,盡快展開工作。
建立防災社區的基石是透過個人、民間組織及社區,以團結、互信為基礎的集體行動,以有效應對風險災害並迅速復原。長期以來,特區政府鼓勵市民彼此關懷互助,並推動社區參與以及跨界別相聯繫,目的在於發展和擴大社會資本,在家庭及社區層面應對危機和提高韌性。而發展社會資本不但可提升社會處理危機的能力,同時培育出互助互信文化,為社區帶來正面影響,達至社會共融。
在面對公共健康危機時,社區資本可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以今次電纜橋起火,導致元朗、天水圍、屯門一帶大規模停電的罕見事故為例。一直以來,電力公司供電穩定,安全紀錄良好,卻突然爆發危機。有居民說無電、無網絡、無水熬了一夜,感到無助;有在家中炎熱難耐的市民選擇到臨時庇護中心過夜;有居民無法與家人聯絡,通知受影響情況;有醫院受停電影響,部分緊急病人需要轉送其他醫院。不少行動不便人士及長者需要他人照顧,生活大受影響;也有因網絡受影響未能接收資訊,質疑為何不啟用緊急警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