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見/仲景醫學精神 體現儒家「仁愛」思想
Ta Kung Pao
「僅從醫學的角度去闡述張仲景的意義,是遠遠不夠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中華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程韜光的觀點令參加第十六屆仲景醫藥文化節的嘉賓們耳目一新。
程韜光告訴大公報,仲景文化因其複雜多元性,很難形成統一規範的認識,但可基本概括為:以仲景及其學術思想為基礎所形成的特有醫療文化模式,以及由這種模式發展而成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經過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之作。在程韜光看來,其撰著的動機是出於「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的悲憫之心,這正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具體體現。
精究方術 以救貧賤之厄
程韜光認為,張仲景主張「精究方術」,為的就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體現了忠君孝親的儒家倫理和濟助蒼生的儒家情懷。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不僅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和中醫的靈魂所在,更在於追求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平衡,從而實現人身健康的仁愛之道。
「張仲景是集中體現中華民族性格的典型人物,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在醫學領域內的閃光點。」程韜光認為,張仲景醫學精神是對「中華文化」的有力詮釋。後人向他獻上「醫聖」的桂冠,其中固然有褒揚其醫學造詣集前代之大成的意義,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他的人格精神在中國醫學史上所發出無與倫比的光輝。「張仲景正是適應時代文化精神的要求,成為了直面現實人生的文化先驅者。總而言之,張仲景堪稱是一個文化路標。」程韜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