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川集/《仙樂飄飄處處聞》\利貞
Ta Kung Pao
我一直都不太喜歡香港對國外影視戲劇作品名字以意譯取代直譯的慣例,但最近在香港演出的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是個例外。
提到這部音樂劇,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其中《Do Re Mi》、《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Edelweiss》等等家傳戶曉的歌曲。或許正是因為這些歌曲的輕快與愉悅,讓觀眾忘卻了故事本身厚重深沉的敘事基調:故事發生在一九三○年代的奧地利,修女Maria被委派到奧軍上校家擔任他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Maria以音樂敲開了孩子們和上校的心房。但當時德意志第三帝國正吞併奧地利,熱愛祖國的上校為拒絕加入納粹,以表演合唱為幌子,帶着Maria和孩子們逃離家鄉。
說回到名字的翻譯,《Sound of Music》在內地直譯為《音樂之聲》,在香港則譯為《仙樂飄飄處處聞》,這個譯名化用了白居易《長恨歌》中「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的詩句。雖然看上去只是寫音樂的動聽,但在《長恨歌》中的下兩句就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發現其中的聯繫了嗎?無論多雄偉的宮殿、無論多夢幻的音樂,都會被滾滾而來的戰爭烽火毀於一旦,而身在其中者也只能黯然離場,背井離鄉。如此悲劇,在千年之前的大唐長安如是,在一九三○年代的歐洲奧地利亦如是。
《仙樂飄飄處處聞》,一個譯名,七個漢字,讓在驪宮之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在奧地利的群山中有了千年之外的回響,也讓《Edelweiss》最後兩句歌詞「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雪絨花,雪絨花,永遠祝福我的祖國)在香港有了千里之外的共鳴。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