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里/有效抱怨\葉歌
Ta Kung Pao
心靈雞湯有云:分享幸福做的是乘法,可以讓幸福加倍;分擔不幸做的是除法,可以讓悲傷減半。然而研究發現,對別人抱怨自己遭遇不公未必能取得正面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Mike Baer的研究證明,我們向第三方抱怨老闆的行為多半是為了取得情感上的認可與支持,期待對方「幫親不幫理」。然而,哪怕對方的同情能暫時給人以安慰,長此以往我們卻容易變得聽不進不同意見,對老闆積怨加深,在單位不合作、不積極,表現不佳,不利於未來的事業發展。他說,如果遭遇嚴重不公,當然該向有關部門抱怨、抗議,但一般情況下找誰抱怨非常重要。如果對方給予理解、支持,但又能引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幫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而非只做應聲蟲,那麼長期效果會更好。
另一位心理學家Robin Kowalski則指出,抱怨可分為「表達式」和「工具式」兩種。前者只為了發洩不滿情緒,並不能解決問題。後者則能有策略地看待、處理情況,從而取得進展。如,如果家中網絡出了問題,跟鄰居抱怨顯然除了獲得同情之外於事無補。但如果給網絡公司打電話,催促對方前來修理,那就能有效解決問題了。她說,有效抱怨需要注意表達方式,做到有理有節。有時直接給引發不滿的那方寫信可以促使抱怨者自省、克制,反倒比向第三方抱怨更有效。
兩位心理學家的說法當然有道理。不過,在職場上抱怨老闆是常態。如果同事們對老闆口誅筆伐時你卻悶聲不響或為老闆辯護,難免會被視為「馬屁精」、「內奸」,遭到排斥。理順職場關係也是千古難題。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