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里/小留學生的歡喜\葉歌
Ta Kung Pao
去年,從內地來我校訪學的X老師帶着十三歲的女兒A來到美國小鎮。孩子在國內應該上初一,在此地公立中學讀七年級。一年時間,A不但個子長高了十公分,在美國學習、生活也如魚得水,每天都有進步。她在學校交了不同種族的好朋友,時常與同學分享媽媽做的壽司、三文治等午餐。也喜歡老師親切寬鬆的教學風格,功課負擔輕,以及參加學校時不時組織的體育、文藝和出遊活動,頗有樂不思蜀之意。
近日A的中學老師布置了一項別具一格的作業。她讓課上每位學生任意選擇鐵達尼號上的一位倖存者,搜集資料,了解此人生平,然後想像劫後餘生的他們會如何回饋社會。寫成文字後,學生還要設計一張PPT幻燈片,將有關研究、創作成果用四五分鐘時間在課堂上和大家分享,所有同學和老師也會提供書面反饋意見。
X感慨這種集搜集信息、整理資料、總結、創作為一體,書面、口頭表達兼顧的作業,在中國大概大學裏才會出現。而A對此興致勃勃,研究文本,反覆修改PPT,還在家裏多次演練,計算口頭報告的時間。準備到後來,她告訴媽媽「我覺得和這個人物情感相通了」。X覺得有點好笑,但也深刻認識到這個功課不但培養認知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一舉數得,把歷史、道德、人文、公益教育有效整合了。
我想,最難得的是老師舉重若輕,引導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自願多花時間。主觀能動性是學習中最可貴的東西。應試教育模式卻把學習變成不得不應付的苦差事。孩子整日愁眉苦臉,心理壓力大,何來創意可言呢?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