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里/在美國出版學術著作\葉歌
Ta Kung Pao
近日「上網課」,收聽了一個關於在美國出版學術著作的講座。講話人經營一家諮詢服務公司,專門指點希望發表學術著作的作者如何投稿。她的一套十八步方案據說成功幫助了第一次投稿的作者在牛津、哈佛、普林斯頓等名校的出版社發表了專著。
一小時講話乾貨滿滿,詳細解釋步驟。從最初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出版社,到聯繫編輯,一直到最終成功簽約,大部分我都親身經歷過。但有幾點我是第一次聽說。如,美國學術雜誌採用「雙盲」審稿流程,即作者與評估者都不知對方是誰。書稿審核卻未必如此,大部分時間是「單盲」。作者並不知道審稿人是誰,審稿人卻需要通過作者的學術經歷判斷對方資質如何,作品能否在學界獲得認可等。
令我印象很深的還有投稿者與編輯「建立良好關係」的竅門。講話人指出,編輯的工作就是獲得好稿,出版好書。所以,作者應將其視為合作夥伴。最初接觸時勇於發問,考量雙方的契合度,不必「在一棵樹上吊死」。作者可以建議審稿人。收到審稿報告後,還應與編輯加強溝通,不必唯唯諾諾,全盤接受。如果感到報告表現出偏見、歧視,可據理力爭。作者對報告作出恰當回覆,不卑不亢,其實是為編輯提供有力論據,幫他們在出版社的拍板會上為你辯護,爭取到合同。
另外,平時與編輯要保持緊密聯繫,打電話、開視頻會議都行。哪怕再希望出版,也不要奴顏婢膝,毫無主見。總之,編輯和作者之間並非是一邊倒的強弱關係,作者也有選擇權。對第一次投稿的作者,這個認知尤為重要。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