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馬克龍一再提議出兵烏克蘭的玄機\宋魯鄭
Ta Kung Pao
俄烏衝突進入第三年,立場變化最大的莫過於法國:從開戰之初強調不能羞辱俄羅斯到現在一而再的提議不排除出兵烏克蘭。即使被盟友和在野黨一邊倒反對也不為所動。從政治文化上解讀,可以認為是法國的民族標籤浪漫主義(脫離實際的委婉語)的特色展現,而且馬克龍第一任期也說過「北約腦死亡」相當誇張而且和事實根本不符的話。不過這一次,這樣的解讀顯然不足以解釋內在的玄機。
客觀而言,法國作為老牌大國和西方非常重要的一員,身為總統的馬克龍對如此事關歐洲和法國重大利益的事件發表這樣「冒進」的言論當然不僅僅是浪漫所至,而是有許多切實的內外利益考量。
從外部講,法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是最少的,與其在歐盟的大國地位不相稱。所以口頭上的巨人可以彌補行動的矮人之不足。歷史上看,法國的硬實力在西方一流大國中並不出眾,它更鶴立雞群的是思想,典型的就是啟蒙運動,連俄羅斯帝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都傾慕不已,它的綜合實力中軟實力的比重更大。這一點同樣體現在政治層面。從當代看,美國提出對中國脫鈎,以法國為核心的歐洲不但明確拒絕,反而提出新說:「去風險」。這種說法竟然被美國接納。這就是以法國為核心的歐洲力量。
其次,法國已經清楚俄烏衝突不會善了,也很難有妥協的空間,歐洲想在符合自己條件下脫身的可能性很小。過去對俄羅斯的幻想也已經破滅,只能是硬實力的對撞。所以現在再說軟話已經沒有意義,不如亮明強硬立場,或許反而能達到目的。而且這種表態,確實也有一種從思想上進行軍事動員的味道。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也有過類似現象。比如初期歐洲不接受提供坦克、飛機等重型先進武器的主張,但後來隨着戰局的演變都一一實現。
第三,美國進入選舉季之後,對烏克蘭的援助被阻擋在國會,不支持烏克蘭的特朗普民調持續領先拜登。同時歐洲本身也日益陷入戰爭疲勞。這無疑鼓舞了普京以及對未來戰局的信心判斷。所以馬克龍此舉顯然是要對俄羅斯進行強大的心理施壓,打破普京的信心預期。
其實世界都很清楚,衝突爆發後,俄羅斯的處境最為不利。一方面它和依然主導世界秩序的歐美全面對抗,代價巨大。另一方面它又非常依賴中國。從地緣政治角度講,鄰國之間是存在地緣張力的,這就是為什麼俄羅斯和獨立以後的印度七十多年來一直友好,但和中國則存在衝突。從邏輯上講,最希望迅速擺脫困局的就是俄羅斯。所以從這個角度,法國的心理戰也是有針對性的。事實上,打成僵局後,除烏克蘭外,歐美俄三方都有退場之意。歐洲日益難以承受衝突的代價──極右政黨甚至能在荷蘭獲勝,危機已上升到政治層面。美國則必須要把全部力量用於遏制中國。問題的難點在於各方的條件都太高,一時難以妥協,還需要各層面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