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烏克蘭何時會被美國拋棄?\宋魯鄭
Ta Kung Pao
俄烏衝突進入第三年,雖然陷入僵局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性變化,但歐美支持的烏克蘭正日益被動,正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所宣稱的:他的國家正處於「極其困難的境地」。
經過兩年的較量,各方其實非常清楚,在當前的情況下,軍事手段已經失去意義:俄羅斯難以實現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的戰略目標,烏克蘭也不可能收復再多的領土。看不到前景,歐美再堅持下去已是困難重重。
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成為主要受害者,沒有了俄羅斯的廉價能源,歐洲的競爭力下降,再工業化也難以進行。經濟困境特別是物價上漲、經濟增長乏力、民眾購買力下降,又導致嚴重的政治後果:極右政治勢力迅速崛起。極右甚至能夠在荷蘭這樣傳統的西歐國家大勝。今年6月9日歐洲議會舉行選舉,根據民調,極右在各國也是明顯領先。
美國在這場衝突中雖然頗有收穫,但戰略上得不償失。從表面上看,它發了戰爭財,也削弱了歐俄兩大潛在對手,特別是有效破壞了歐洲的戰略自主:歐洲不僅安全連能源也依賴美國了。但是美國並沒有達到通過空前規模的制裁迅速擊敗俄羅斯然後再集中火力對付中國的戰略目的。俄羅斯的堅韌再一次出乎美國的意料。更出它預料的是,哈馬斯和也門胡塞武裝也趁機出手,擊中美國在中東不得不救的軟肋。美國針對中國的力量進一步被稀釋。
消耗各方資源的無底洞
面對美俄歐三方混戰及更多力量捲入的局面,置身事外的中國坐視間已成為最大受益者:不僅美國的力量被轉移,而且俄羅斯全面轉向中國,歐洲戰略自主也更需要中國。中國更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沒有捲入外部衝突的大國,也由於其中立的立場,也是唯一一個不受外部衝突影響的國家。由此,過去的一年中國在低物價、沒有大規模刺激的情況下實現了5.2%的經濟增長。可資對照的是即使進行大規模刺激政策的歐盟僅增長0.5%。美國等於給中國創造了更好的戰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