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中國展現真正的大國責任擔當\宇 文
Ta Kung Pao
「五一」假期拉開序幕,假日經濟持續紅火。交通運輸部預計日均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2.7億人次以上。這也意味着,中國內需市場維持活力四射,在拉動內需動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民眾對經濟、市場和民生的信心。市場有活力,民眾有信心,中國經濟前景可期,有能力實現全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一季度5.3%的經濟增長,也使很多國際機構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中國再次向世界證明,中國經濟不僅韌性強潛力大,而且能夠繼續書寫讓全球折服的大國敘事。
「五一」前,中國不僅迎來一波外交熱潮,也吸引一眾外企大佬來華。4月初,東盟高層集中訪華。首先是印尼當選總統普拉博沃首次出訪就選擇中國,然後老撾副總理兼外長沙倫賽、越南外長裴青山、東帝汶外長賁迪拓、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等先後訪華。當美西方刻意炒作南海問題,並在菲律賓部署中程導彈威脅區域和平穩定時,中國和東盟已形成理解互信共同發展的共識。中國和東盟連續4年互為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利用菲律賓在南海和中國搞對抗,不僅不會影響中國和東盟合作共贏大局,反而會引起東盟各國對美國的反感。
奧巴馬時代的東盟國家對中美博弈還在觀望──畢竟東盟國家對美國主導的TPP還抱有幻想。經過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優先」和拜登時代的「美國回來」,東盟國家對美國組團反華不感興趣。中國和東盟不僅有RECP作為紐帶,還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造了一批成功的合作項目。前者穩固了雙邊互為最大貿易夥伴的經貿合作基礎,後者則有中老鐵路、雅萬高鐵、中馬「兩國雙園」等讓相關國家享受實在紅利的示範工程。
相比東盟政要訪華的單純,美國兩大重要閣僚訪華則別有意味。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都在訪華前放出狠話,到中國後都訪問了很多城市,不僅逛大街而且做吃喝秀。他們看似心態平淡都在做秀。不管耶倫念茲在茲批評所謂「中國產能過剩」,還是布林肯提出所謂「中國援俄」問題,都是無理要求。不過,兩人逛大街吃美食也為中國做了一波有意義的宣傳。從外交層面而言,兩位接連來華訪問,凸顯美國希望中美兩國維持穩定。畢竟,美國國內有大選,還面臨着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兩大困局,希望中國「幫助」而又放不下霸凌心態,美國的尷尬恰恰驗證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帶着龐大的經貿代表團訪華。在朔爾茨的訪華團隊中,沒有親美反華的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隨行,德國媒體認為朔爾茨是在回歸默克爾時代的對華務實外交路線。雖然朔爾茨也學舌美國提到「中國產能過剩」,但對中國新能源汽車持開放立場。作為歐盟第一大經濟體的德國,朔爾茨訪華對於中歐中德關係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應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5月5日至10日對三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不僅助力中國和歐洲三國關係邁上新台階,也有助於提升中歐關係整體發展。美國大選前景不明,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充滿不確定性,歐盟和歐洲大國必須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正如西方主流媒體所論,向中國接近成為歐盟避險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