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德總理頻訪亞洲的真正原因\宋魯鄭
Ta Kung Pao
11月表現最受關注的世界領導人除了中美兩國元首外,還有德國總理朔爾茨。他上任還不到一年,三度到訪亞洲,全球也立即感覺到德國外交的變化。特別是他11月份在極短的時間內訪問中國、赴印尼參加G20峰會並在此之際訪問越南和新加坡。要知道中國是G20成員國,新加坡一直是G20的與會國,但他仍然選擇單獨訪問。這對於西方一個很有分量的大國,確實非常罕見。
面對世界的關注,11月21日朔爾茨在《南德意志報》主辦的經濟論壇上表示,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並發生根本性的結構重組,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世界上最好經濟──「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相反,亞洲國家專注發展,依託區域經濟組織,正在穩健發展。
能讓一個日理萬機的大國領導人頻頻造訪同一區域,當然是國家利益需要。以中國為例,德國運動品牌阿迪達斯(adidas)中國業務佔比為21.6%,化工企業Covestro的佔比為22.3%,而大眾汽車的中國業務佔比更高達40%。寶馬2021年在中國的銷售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市場對寶馬的重要程度是美國的兩倍以及法國的十倍。
再看西方眼裏一向是落後國家的越南。德國是越南在歐盟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其與越南的貿易額甚至高於荷蘭。所以今天德國外交的改變顯示的是世界大趨勢:西方要想繼續發展和繁榮已經離不開亞洲。
西方失去全球政經支配地位
眾所周知,西方過去數十年來經歷了大規模的去工業化,亞洲和西方形成了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但德國非常不同的是,它沒有搞去工業化,製造業仍然發達,而且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高達24%。所以德國外交變化的意義在於亞洲不僅是世界工廠,還正在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亞洲對西方和世界的意義和作用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德國只不過是春江水暖,也不會是唯一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