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玉言/香港文化行走\小杳](http://img.takungpao.com/2021/1117/20211117042739783.jpg)
君子玉言/香港文化行走\小杳
Ta Kung Pao
圖:戴望舒在港時住處「林泉居」早已拆卸。\資料圖片
我一直有個想法:逐一探訪文化名人在香港的足跡。香港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中國文化人的集散地。當時為躲避戰亂,大批文化名人南下,或以香港為轉赴後方的中轉站,或以香港為暫居地,或以香港為基地從事辦報及出版等事業。居港知名文化人一度達數百名,此外還有一大批流亡青年知識分子。一時間,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其中,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一九三七年取道香港,準備赴重慶,但抵港後卻因病一直滯留直至一九四○年。作家許地山於一九三五年抵港,擔任港大中文學院教授,致力於改革舊式教學方法。蕭紅在香港完成了名作《呼蘭河傳》,並在《星島日報》連載發表。三位均病逝於此,香港成了他們生命的最後時光。其中蔡、許的墓地在港。張愛玲在香港開啟了創作黃金年代,包括以香港為背景的《傾城之戀》《重訪邊城》……魯迅先生也曾於一九二七年來香港演講。就在是次演講,他提及「香港文化沙漠說」,指本地學者憂香港文壇荒涼現狀,稱其為「荒漠之區」。魯迅表示,香港將來不會成為文化沙漠,「就是沙漠也不要緊,沙漠也是可以變的」。
那時,西半山有號稱「西環七臺」的樓宇,名號古雅:學士臺、桃李臺、青蓮臺、羲皇臺、太白臺、紫蘭臺和李寶龍臺。聚居在這裏的文化人,幾乎個個聲名響亮,足以寫入中國文學史繪畫史,學士臺「當時儼然成為香港的拉丁區」。黃昏時刻的薄扶林道上,可能會遇到穿着體面的葉靈鳳和施蟄存;郁風、葉淺予、丁聰可能聚在屋子裏談漫畫或木刻創作;徐遲和馮亦代可能在討論電影、戲劇或翻譯……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