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從「搶人才」到公民科的教與學\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 劉智鵬](https://www.webjosh.com/assets/img/source_default_img/china-chinese-ta-kung-pao.jpg)
公民科/從「搶人才」到公民科的教與學\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 劉智鵬
Ta Kung Pao
「搶人才」是李家超特首施政報告的一項重點政策。誠然,香港近年人口和人才流失嚴重,補充刻不容緩。不過,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焦點都集中在吸引境外人口和人才,似乎忽略了培養本地人才方為長治久安之策。
從某年某月起,香港教育制度開始成為全城議論的社會問題。回歸後曾經一度給市民帶來希望的教改結果變成一場災難。在教改、教改再教改的社會氛圍中,香港家長和青少年已不再關注本地教育是否能夠培養出治港幫港的人才。面對香港的教育狀況,有想法的家長要不是送子女去國際學校,就是乾脆送到外地升學;其他學生則繼續在主流學校學習和成長,並學會擁抱「以分數為目標」的教育制度,甚至樂在其中。
幾年前我曾與教育界前輩開玩笑說,香港教育問題千夫所指,國際學校卻趨之若鶩,政府將所有學校轉成國際學校不就解決問題嗎?前輩說不成,香港的教師應付不了國際學校的課程和教法!
前輩的說法道出了現實問題,但不合情理。首先,香港教師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師訓,理應可以應付任何中小學課程。其次,國際學校和本地學校的畢業生升讀大學,前者較傾向出國留學,後者則主要升讀本地大學;在國際和本地大學的對比上,卻沒有中小學重國際輕本地的問題;至少香港有五家大學名列世界百大,其他幾家都以國際標準辦學。就以我服務的嶺南大學為例,嶺大是亞洲排名前列的博雅大學,65%以上教授來自境外,7成以上學生到境外大學當交換生。換言之,香港主流學生儘管在中小學階段沒有嘗過上國際學校的滋味,但在香港上的大學卻是貨真價實的國際學校。
我其實想指出,無論國際學校和本地學校在市民眼中有何種差異,兩者的學生殊途同歸,一起升讀本地或境外的國際級大學。這是否可以說明,香港的學生其實不必長期在「以分數為目標」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而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個人學習動機,開發個人學習興趣,並以此裝備自己銜接大學的學習環境?
事實上國際學校的課程並不比本地學校輕鬆,IB就不是一個容易應付的課程。兩個教學系統的學生都要花時間在學習上,差別是前者要處理與學科有關的自主學習功課,後者則用上大量時間操練應考內容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