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很委屈」的布林肯 「很做作」的美政府\張敬偉
Ta Kung Pao
外國媒體報道,美財政部長耶倫在當地時間周四就中美經濟關係發表其上任以來涉及面最廣的演講。消息稱,演講內容包括尋求公平競爭前提下「健康、互利」的經濟關係,以及與中國政府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和債務困擾等。作為曾經的美聯儲主席,耶倫算是美國政府內少有的專業人士,也勉強算是「理性派」──曾主張取消美國對華商品加徵的關稅。
「美式互利」其實是自私自利
但是耶倫也在重複拜登政府的陳詞濫調:捍衛美國利益和保護人權,減少美國在關鍵原材料和商品上的對華依賴,構建孤立中國的半導體供應鏈等等。美國要求中國的合作,不是「互利」而是「自利」,不是協商而是強壓,如此前提下的中美關係不可能「公平競爭」,更不可能「健康、互利」。
這樣的演講,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只能是給拜登政府背書的空洞宣講。在白宮充斥意識形態偏見、在國會山到處叫囂反華聲音、在五角大樓對華喊打喊殺的氛圍下,耶倫的演講連自己都不會相信──不是中國人不相信耶倫的專業精神,而是不相信耶倫作為美國財長的政治偏見和對華予取予奪。故而,當耶倫變成了意識形態掛帥的政客時,她的中美經濟關係論調經不起推敲。
須知,拜登政府不僅延續特朗普時期的對華貿易戰,而且在科技、經濟領域深度推進對華「脫鈎」。在此邏輯下的中美經濟關係如何「健康、互利」呢?關鍵是這個看上去挺美的說法,還建立在拜登政府對華「極端競爭」的大前提下。
耶倫對中美經濟關係的論調,不過是美國對華極度關注──甚至是矛盾性關切的小插曲。分析家們注意到,從特朗普時期聚焦中國開始,拜登時代對中國的關注更甚。從白宮到國務院,從國會山到五角大樓,從美國輿論到自媒體再到普通民眾,中國成為美國上下時刻必談的熱點詞彙。拜登從各種演講到國情咨文,從雙邊外交場合到多邊外交場合,從「口誤」到接受採訪,幾乎句句離不開中國。由此可見,美國對中國是多麼的執著。然而,這並非友好國家的善念,而是意識形態偏見下的對華執念,或者說是美國對華的戰略性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