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记](https://bjrbdzb--bjd--com--cn--ca49c18pd.3pco.ourwebpicvip.com/bjwb/mobile/2022/20220224/20220224_021/20220224_021_7578.jpg)
黄河三记
Beijing Daily
去银川之前做了功课,有一处黄河的古渡口是要去的。到了宾馆便向前台要了张宁夏游览图,上面标注的地名却是“黄沙古渡”。编辑的本能让我怀疑那是黄河古渡之误,毕竟用黄沙修饰渡口有些不搭,而且“河”与“沙”偏旁相同,录入错误也是可能的。在看过文字介绍后,方知此名不错,的的确确就叫黄沙古渡。
驱车来到古渡的入口,大门是一座仿古式敌楼,从这里到渡口遗址要坐摆渡车,在高低曲折的小路上颠簸十几分钟,两旁荆棘丛生,沙丘连绵,当年行人赶路过河的辛苦可见一斑。
古渡是一道百余米长的河滩,沿途交错建有与渡口相关的小屋、土围、木栅栏等,这当然是复制的“古迹”。还好,与渡口的氛围大体吻合,没有让人太过扫兴。开阔的河床上错落竖着一些石桩石礅,有些斑驳像被风雨侵蚀过的旧物,有些则明显是新做的,这应该是当年码头系船缆用的。渡口正面滩涂赫然建有一座古朴的木制辕门,面向黄河的门两边是一对镇河兽,背面向黄沙的则为一对石狮,威严各异。古时候渡口是否真有这样的设置,已无从考证,就当下而言,这大概是古渡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了。河滩上的一切布局都是一种象征,只为烘托气氛,使它看上去更像一个旅游景点。而这里真正属于“原生态”遗存的,其实只有河边残留的由石块堆积的一段河堤,在经年与河水的搏击中显得有些支离破碎,然而它却像一个亘古而具魔力的符号,瞬间便把你带入了历史的情境。
黄沙古渡自古就是宁夏的水运要冲和军事重镇。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时就是由此过河,从此告别了中原故土,踏上以黄沙为伴的和亲之路。西夏时期,这里因紧邻国都兴庆府(今银川)而成为举足轻重的交通咽喉,旧称横城渡,后因横城北面有地名“黄沙嘴”,到明代便改称“黄沙古渡”。宁夏在明朝属防卫“九边”之一,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旃镇守于此,或许震撼于渡口的幽古雄浑,曾写下了一首著名诗篇《黄沙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万里边夷朝帝阙,一方冠盖接咸秦。风生滩渚波光渺,雨打汀洲草色新。西望河源无际远,浊流滚滚自昆仑。”描述了雨后渡口辽阔沧桑的景象。公元1678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纵容下发动叛乱,清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部溃不成军,但仍负隅顽抗拒绝归降。1697年3月,康熙第三次征讨噶尔丹,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调运军粮,古渡上帆樯林立、骈舟如织,往来穿梭的船只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征时康熙从陆路来宁夏,战事结束就是从黄沙古渡乘楼船水路返回。途中康熙突发感慨,也曾作《横城堡渡黄河》七绝一首:“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荡荡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除抒发胸怀外,对这里的自然情状做了凝练概括。今天,渡口边建的康熙戎装骑马塑像,就是纪念康熙驾临此地以及那次重要的战事。
渡口的所有景物元素,意在堆积、强化有关古渡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你面对饱经风霜的河堤去作怀古幽思时,这一切却都显得多余。康熙帝描述的“沙平岸阔水无波”,放眼看去竟真如此。这里的黄河水道并不宽阔,宽阔的是河岸和滩涂,河水流势黄稠滞重,缓缓向前,恰如朱旃形容的“浊流”,这是大河在流经黄土和泥沙地域所产生的自然衍变,之后,这件黄色的衣衫将一直伴随它日月兼程,直至融入大海。只不过康熙形容的河水为“无波”,而朱旃则为“滚滚”,这或许是不同时节所得到的不同感受,我看到的确是和康熙相同。地图上标注黄河的曲线有粗细区别,银川段的线条较为纤细,这显然是根据水域的实际情况而定的,眼前的河道就印证了这一点。黄河在这里流向东北,之后,它将在内蒙古的巴彦淖尔转向正东,到托克托则掉头向南折返,成为陕西和山西两省的界河,而在那段流程的重要节点上,我曾经也与它有过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2017年春节刚过,我受邀去山西吕梁参加地方民协举办的“柳林盘子节”,期间曾到过碛口古镇。这也是吕梁山区在黄河边上的一个古渡口——一个在特殊地理条件下被黄水推移而来的近代传奇。
以碛口为坐标,这一段的黄河下游水流开始凶险,以致造就出壶口瀑布的惊涛跌宕。为避险隘,上游下来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改转旱路。在明清至民国年间,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由河运而来,到碛口上岸由驮队陆路运送到太原、京津及汉口等地;回程时则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再改水路运到西北各地。凭借着这一枢纽功能,碛口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货重镇,鼎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食货昌隆,各类配套的店肆有300多家,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现镇内尚有数量众多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如货栈、票号、当铺以及民居、院落等。古镇依地形而建,今天看上去依然古色古香。沿河是商业区,店铺鳞次栉比,檐下的砖雕、木雕、石刻古朴精致,涉足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惟恍惟惚,有着很强的带入感。
古渡的河滩并不开阔,岸边有一些废弃的木船,并竖有路牌指示着周边区域的方向。碛口的地标性建筑不在码头,而是卧虎山上的黑龙庙,面向黄河笃定而显赫地屹立在山坡之上。当年水中行驶的船家远远望见,便知目的地到了,开始做烟榻、老酒、小菜及热炕销魂的遐想,迎来风清月朗的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