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驻华大使郑在浩 与香港结下缘分的“中国通”](https://ichef.bbci.co.uk/news/1024/branded_zhongwen/681E/production/_125345662_5a8f1d01-a13b-4e96-b52c-50c9e6a62be7.jpg)
韩国新驻华大使郑在浩 与香港结下缘分的“中国通”
BBC
这位新大使是位“中国通”,并且与香港结下了深厚感情。
韩国总统尹锡悦7日任命国立首尔大学政治外交学部教授郑在浩(Jae Ho Chung)为新任驻华大使。这位新大使是位“中国通”,并且与香港结下了深厚感情。
62岁的郑在浩是韩国著名的中国研究领域的学者,精通中文。他在美国布朗大学完成中国历史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着重研究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中美关系问题。
在学术圈,郑在浩与中国学者交往密切。他在2007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还曾在香港居住,于1993年至1996年执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至2020年。
去年,在接受韩国《中央日报》采访时他表示,针对美中竞争韩国采取的战略模糊性“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在国家利益层面有必要的话, 韩国“不该害怕在悬而未决的外交事务上发声”。
这与总统尹锡悦的外交思路一致, 也即作为“一个全球支点国家”,韩国会加强自身角色,推动印太地区自由,和平和繁荣。
武侠小说和李小龙情结
据郑在浩的一篇回忆文章所述,他对中国的兴趣始于少年阶段,是中国的武侠小说和李小龙电影将他带入中国研究领域。
由于从小学习跆拳道,郑在浩在13那年第一次接触了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可真是击中了我的大脑”,他说自己被李小龙的动作和习武态度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从搬到首尔上学后,他就沉浸在阅读中国武侠小说和香港电影杂志中,房间里贴满了李小龙的海报。
这个兴趣一直延续了十几年,在大三那年,郑在浩决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事务。“尽管当时我对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没什么概念,依然明确从事中国研究的决定。”
这一决定不仅与他对李小龙和中国功夫的兴趣息息相关,而且对于当时20多岁的他来说,“一旦邦交正常化,韩中关系会如何”这一问题令他着迷。不久后,他开始学习汉语,两年后进入美国布朗大学攻读中国历史硕士学位。
“最适合做驻华大使”
进入博士阶段,与中国相关的事务不再仅仅是郑在浩的兴趣爱好,而是成为他批判性思维和专业写作的主题。80年代末, 中国大陆对韩国人来说还是禁区,于是他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在浩在1991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USC)做博士论文研究。该机构收藏有旧报纸、年鉴等珍贵资料,是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必到之地,被誉为“中国研究的麦加”。中大管理层在2020年底将该机构并入大学图书馆管理,遭到不少研究者不满。
郑在浩在这里度过了八个多月,他有一张专用书桌,伏案阅读1977年至1984年期间的《人民日报》等报纸及年鉴。“几个月里,翻阅旧报纸扬起的粉尘,大概令我流下了一生中最多的眼泪。”
在USC接待过郑在浩一家的前助理主任熊景明告诉BBC中文,“他是一位出色的学者,聪明勤奋,严以律己,待人接物和善而有分寸。英文、中文具佳。我一直对他开玩笑说,他最适合做驻华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