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众多“国内首例”“世界难题”,副中心建设者们不断突破创新 一边干工程一边拿专利
Beijing Daily
“地下东六环”双线隧道将于本月底贯通;未来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主站房核心西区率先完成结构封顶;城市绿心“三大建筑”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开放;北京市目前最大的在建医院今年内完工……今夏,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副中心的城市框架正在日益完善。 一个个恢弘大气的“超级工程”,吸引了人们赞叹的目光。但鲜为人知的是,为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副中心建设不仅仅是盖几座建筑、修几条隧道那么简单,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有不少是国内首例,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一个工地就是一个科技创新营,建设者们发挥匠心巧思,攻坚克难,技术专利层出不穷。部分发端于副中心重大工程的专利技术,即将运用到全国其他“超级工程”中去。
在车水马龙的东六环路面下,有两条各自长约7.4公里的隧道即将全部成型。未来,滚滚车流将被引入地下,地上的12条规划道路、5条现状道路将实现东西向贯通,有效缝合城市空间。原有东六环高架桥将变身公园,为副中心增加绿色空间。
这两条超长隧道最大埋深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隧道。掘进过程中,不仅要下穿正常运行的通燕高速、京哈铁路等交通线,还要克服大运河、运潮减河的水压……施工难度这么大,能做到安全平稳,多亏了两台大国重器——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和“运河号”。
中铁十四局的“90后”盾构经理孙长松,是“京华号”驾驶员团队的负责人。“十几年前,盾构机的关键技术都被海外垄断着。说明书、标志牌全是英文,要是操作上有了疑问,只能求助国外团队,非常被动……”他说,如今,以“京华号”“运河号”为代表的盾构装备实现了“逆袭”,“国内维保团队24小时在线响应,甚至还能通过网络远程解决问题”。
除了引入“京华号”和“运河号”两台大国重器,“地下东六环”在施工过程中还成功应用了同步双液注浆关键技术,开创了国内先例。简单来说,这项新技术能让浆液的固结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研发过程中,技术团队围绕3项关键指标,开展了3000多次试验。中交隧道工程局东六环项目总工程师吕计瑞说,这项技术即将应用于江阴靖江过江隧道、江苏海太长江隧道、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等“超级工程”。
未来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一处堪称有“世界级难度”的“超级工程”。
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2标项目经理李金和说,整个项目要在地下40米深的基坑内完成建造,最大的难题在于“怎么让地下水听话”。由于项目紧邻大运河,地下水丰富,刚挖到地下9米就已经出水了。这是什么概念?如果继续向下开挖,相当于地下30多米的区域全都泡在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