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敏:中概股退市风暴 中共稳得住吗
The Epoch Times
众所周知,中共“六稳”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又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创新高超过1000万人,年轻人就业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不断凸显。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中概股陷入退市危机,年轻人“灵活就业”(这个词被中共拿来掩盖真实的失业率)翻两倍都有可能。而青年人失业率高涨,从来是中共忌惮的乱局的开端。
综合媒体报导,截至2022年4月不完全统计,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约有281家,若加计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等,约有300多家中国企业赴美国上市,理论上讲,在中美监管谈判达成协议之前,随着SEC发布第八批、第九批名单,这三百多家中概股大部分都将登上预摘牌名单,根据SEC规定,缓冲期(2021年当作第一年)三年过后,预计不符合法案要求的中概股,最快将会在披露2023年年报后(2024年初)面临立即退出美国股市(包括OTC市场)。
预摘牌对中概股不是立即性的风险,但从目前相关数据披露,其副作用或后效应已先行而至。
首先,中概股若自美股批量退市,将会产生多大融资需求?据中信建投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遭遇有史以来最大危机,280多只美股中概股总市值从去年峰值2.8万亿美元暴跌至1.4万亿美元。以中概总市值峰值为例,换算为人民币超过2021年全中国GDP总量114万亿元的十分之一,即便是腰斩的总市值,相当于2021年京沪深三市A股市值十分之一,这模庞大的融资需求何去何从?
在SEC公布第一批5家中概股预摘牌名单后,中共喉舌《环球时报》引述专家话说:香港及A股市场有能力接收中概股进一步回归。
中概股为了对冲美股退市危机,谋求双重上市或二次上市,首选都是登陆港交所。据报导,今年1月,中金公司曾根据港交所最新修订规则并结合当前资料,对中概股回归对港股流动性影响及中概股回归之路做过一次沙盘预演和分析研究。其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未来3年内,有60家中概股公司可以走向回港上市之路,其中35家已符合回港条件,25家可能在未来3到5年内满足条件。但是,有197家中概股暂时不能满足赴港二次上市的条件。
参考已经回港上市中概股的现况。今年最新一例是贝壳(居住产业数位化服务平台),公司在4月21日列入第五批预摘牌名单,5月11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首日开盘即超跌2%破发。再以新浪微博为例,在登陆美股的2018年2月达到巅峰股价142美元,估值登顶320亿美元,2021年12月回港二次上市后股价重摔不起,微博港股的成交量每天只有60万港币,今年5月11日收盘股价164.9港币约当21美元。又如总市值最大的中概股阿里巴巴,根据中泰证券资料,阿里2021年在港交所交易的成交额占阿里全球交易额的比例为16%,且去年阿里港股的流动性只有阿里美股的35%左右。
仅此三例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中概股转赴香港,股价与市值都遭到冷遇压制,港交所目前资金“池子”还是太小,关键的流动性更是不足。这也是Wind数据指出的,2022年至今,港股主板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293.12亿港币(折合165.2亿美元),这个数字,相比港股2021年的日均交易量1667亿不仅短少了374亿港币,更是远不及美国单一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的每日交易额,如今年3月一周,纳斯达克股市每日交易额超过2800亿美元,是香港市场交易额的近17倍。
实质上,港股也是仰仗国际资金,特别是香港吸引外资的能力在中共强推国安法后明显衰退,已经难以取代中概股在美退市后的集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