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逆转下,中国审查机器难以平息不满和疑问
The New York Times
在政策突然转向后,中国政府使用宣传和审查机器为其寻找说法。官方避免提及转变,而是强调社会稳定,但民众难以放下过去三年的创伤与对现状的疑问和不满。
自从中国放弃严格的“新冠清零”政策以来,一个关于这种急转弯的笑话一直在社交媒体上流传。
三个互不相识的人坐在牢房里。每个人解释了自己被捕的原因:“我反对做核酸。”“我支持做核酸。”“我是做核酸的。”
这个笑话还没有遭到大规模审查。这表明,通常堪称宣传大师的中共难以对政策转变做出合理解释,也未能就如何应对威胁到国家医疗资源的感染暴发给出明确指示。
这种转向是如此令人猝不及防,以至于两周过去了,中国强大的宣传和审查体系仍未能跟上从该国管控异常严格的互联网中流出的困惑与批评的洪流。
除了公布防疫新规,中国官媒仍未给出多少最高层对此形势的指示。专家称,因为就在一个月前还会被屏蔽的内容现已成为官方政策,该国的互联网审查大军可能陷入混乱,无法确定哪些内容被允许,哪些又需要删除。许多中国人都在问,既然高层放弃“清零”,任由病毒肆虐,那他们多年来忍受严格封锁和出行限制的意义何在。
对中国领导层而言,维持公众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项艰巨任务:给这样的政策逆转找个说法。
自结束“新冠清零”的数周以来,中国全盘渗透的宣传和审查机器又回到了老旧套路,即删除负面报道,传播赞扬个人和政府拼搏奋斗的“正能量”内容。但专家表示,民众很难将严苛封控造成的三年创伤和最后一刻的180度大转弯轻易抛诸脑后。
北京一家诊所的候诊室。新冠病例的激增正给该国的医疗资源带来威胁。 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每个人都不可能彻底忘却。很多人会深刻而清楚地记住‘新冠清零’,”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中国政治宣传的助理教授方可成表示。不过,这可能不会导致对政府信心的普遍丧失,他补充道,“民众依然会有办法说服自己,现在的情况可能没那么糟糕了。”
目前,宣传人员一直遵循过去的准则来处理这场危机。他们避免反复提及政策转变,而是强调社会稳定。官媒用同情的口吻称形势“十分紧张”,但另一方面又将之描绘为计划周详的决策,为的是克服一种不再像以前那样致命的病毒。
全国药品短缺,民众挤满医院的视频以及火葬场殡仪馆外排长队的情况,与政府本周报告的七人死亡形成了鲜明对比。周二,卫生当局解释称,只有病毒引发的肺炎和呼吸衰竭导致的死亡才会被归因于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