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321人“上钩”!防钓反诈应成大学生必修课
Beijing Daily
对于诈骗受害者,人们头脑中有一些标签,比如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学历不高的打工者、生活阅历短浅的年轻人。高学历的年轻人更容易识破骗局吗?未必! 据湖北广播电视台报道,近日湖北一所高校展开“钓鱼演练”,警方联合高校向在校生发送“鱼饵”短信,行动“收网”数据显示,3.4万学生中有近10%的同学点击了“钓鱼链接”,321人成功上钩。钓鱼短信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学校美食节之名,要求学生点击指定网页链接,填写学号、姓名、身份证号、学院等信息,完成后即可获得抽奖机会,赢取学校食堂免费餐卡。
个人敏感信息不能轻易泄露是常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轻易点击链接?据报道,有的学生看到短信开头是学校,再加上很多外卖平台有类似活动,就放松了戒备;有的学生则认为又不涉及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透露这些内容并无大碍。殊不知,这种心理正是多年来学生被骗的原因。很多诈骗团伙实施犯罪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受骗者的个人信息,接下来会根据具体信息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诈骗套路,瞄准在校生的家庭情况、情感纠纷、学业压力等问题进行精准诈骗。受过良好教育,从小接触网络,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对电信诈骗手法有一定认知和了解,不意味着分辨和防范电信诈骗的能力就比其他群体更强。湖北省公安厅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湖北各级公安机关受理的电信诈骗案件中,90后受骗者占比29.5%、80后占比32.3%,两者相加占比高达61.8%,成为电信诈骗最大受害群体。这次警方和高校联手开展的“钓鱼”行动再次证明,大学生等已经成为被骗的超高危人群。年轻人受骗比例不断提高,一方面是犯罪分子调整了诈骗策略,将电信诈骗的矛头更多瞄准大学生群体,制定了更加精准的诈骗套路。据警方调查,现在光是裸聊诈骗这一项就有至少7种诈骗技法,更有专门针对大学生设置的课程学习包、理财咨询服务、学术木马邮件等噱头;另一方面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也因过度自信而放松了对诈骗的警惕性,在精心设计、层出不穷、流程化、专业化的犯罪手段的攻击下,难免败下阵来。大学生虽然精通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面对防诈反骗的考题时不一定能打满分。这次湖北警方和高校线上设置“圈套”,线下正面引导,给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沉浸式反诈课,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网络诈骗的危害和后果。其他学校不妨多组织这样的反诈课程;在校生经常学认真学,别逃防诈课,才能逃过骗局,不给诈骗犯交昂贵的学费。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孟雅檀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