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陷入“经济增长话语陷阱”——看经济增速需要厘清一些认知偏差
Beijing Daily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对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正确判断。这些问题包括对基础理论和基础判断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自己看衰自己,导致“经济增长焦虑”或陷入话语陷阱、西方的理论陷阱。
我们不回避问题,但也不要把不是问题的现象看作问题。这会影响信心。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厘清看法及一些认知偏差。
第一个视角:看GDP增速,是看增长率,还是看增长量?现在增长率毫无疑问是下了几个台阶,从9%以上的增速到现在5%左右的增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下台阶的同时,有两个东西并没有同步下,而是在继续上。一个是经济增长的绝对量没有下降,尽管去年的GDP增速不尽如人意,仅为3%,但总量还是从11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21万亿元人民币,绝对值增加了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GDP总量。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下降,经济增长的质量绝对在稳步提高。不管是我国的创新能力,还是制造业迈向高端、中高端的进程,还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在优化,区域发展的结构也不断在优化。现在有些人看中国GDP增速,降的时候着急,升的时候也着急。我们这个民族有忧患意识,但我认为,同时也要理性客观,需要从历史性、结构性、全局性视角进行系统分析。
第二个视角:看GDP增速,是看GDP还是GNP?GDP增速这几年确实连续下降,但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年以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200份合作文本,中国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与所在国以及第三方共同投资超过3000个投资项目。但这些投资项目在境外产生的增量GDP,并没有完全计入全部GNP的范畴。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GDP和GNP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已经创造了大量的GNP,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投资尚未产生收益,需要长周期才能实现收益,现在属于打基础的阶段。我认为是用GDP还是用GNP,也到了该调整的时期,把GDP衡量改成GNP衡量,可以将在境外创造的GDP一并计入GNP,便于全面了解中国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第三个视角:中国与美国相比,去年中国GDP绝对量占美国GDP的量的百分比降低了,2021年为78%,去年降到74%,很多人对此有一些担忧。我觉得有两个误区:一个就是美国去年经济总量上升,但通胀率月均为7.5%,再一个是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幅度去年一年超过9%。在这样的情况下,两项相加达到16.5%,剔除一些其他因素,中国GDP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比重有可能比2021年还要高。有时候分析问题不能看绝对的数字,要看相对的数字,要进行结构性分析。现在美元还在继续升值,人民币还在继续贬值。中美两国在GDP总量上比较,实际上已经有不可比的因素了。再有,美国调整了统计方法,为了提高GDP总量,把家庭劳动也计入美国GDP,美国家庭劳动产生的GDP大概在1万亿美元以上,但中国家庭劳动是不计入GDP的。因此,中国和美国的GDP比较,既有价格因素、汇率因素,也有GDP的构成因素。不要看表面上中国对美国的GDP比重下降了4个点,就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拉大了,这是基本不成立的。对GDP增长速度要客观、理性而系统地进行结构分析,才能得出中国GDP增速到底如何。对美国也好,对欧洲也好,中国到底是增了还是降了?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些都是基本判断,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信心。
去年开始,美国与欧洲各国通胀率居高不下,拉美国家、非洲很多国家通胀居高不下,在全球性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保持了低通胀,CPI在2020年仅为0.7%,2021年为1.5%,2022年为2%。低通胀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通缩,我认为,它是中国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成果而非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先看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国的低通胀主要受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最重要的因素是能源价格。中国能源价格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中国已经采取了多元化能源战略。我们已从48个产油国进口原油,从10个天然气生产大国进口天然气,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能源多元化供给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源抗风险能力、抗国际价格波动的能力在上升,这是直到现在中国生产资料没有急剧上涨非常重要的原因。
现在欧洲制造业向美国转移,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问题,北溪管道被炸之后,欧洲低价能源渠道被彻底切断,导致欧洲能源成本不断上升,欧洲的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欧洲几十年的低通胀格局被打破,变成高通胀、高价格、高成本、高风险。此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也加速了这一进程,使欧洲制造业更加难以在欧洲本土生存。
退一步来说,如果中国石油没有储备,一旦产生和欧盟一些国家那样的情况,中国的通胀会应声而起,生产资料价格马上就会飙涨,进一步带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涨,制造品的价格马上也就上去了。从这个角度看,维持低价格,不是经济衰退的表现,而是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从这个角度看,这确实是成绩而非问题。不能简单地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分析方式只看数字,单纯看数字全是问题,但是把结构掰开揉碎来看,实际上这是我们多年来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为中国经济争取的好的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觉得分析问题要换个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