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金字招牌从何而来?记者探访北京人艺“书香机关”称号背后的故事](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wb/mobile/2023/20230405/20230405_009/20230405_009_76283.jpg)
这块金字招牌从何而来?记者探访北京人艺“书香机关”称号背后的故事
Beijing Daily
在一年一度的书香京城系列评选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荣获“书香机关”称号。殊不知,自1952年建院以来,北京人艺图书馆就应运而生,一代代艺术家在这里潜心读书,提高艺术修养,努力建设学者型剧院。在首都剧场三层办公区的人艺图书馆,记者寻访金字招牌背后的书香底蕴。
小小借阅卡与大师邂逅
推开图书馆的大门,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安静与剧院的庄严相得益彰。图书馆面积不大但藏书不少,涵盖了21个大类的三万余册图书将借阅区和藏书库的书架堆得满满当当。“占比最高的三大类是文学、历史和艺术,最有特色的是剧本,比如《雷雨》《茶馆》等,我们馆藏了它们在不同年代的孤本、珍藏本。”图书馆负责人刘迪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1933年出版的《雷雨》,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书封被细心地用牛皮纸重新包好,这样的早期版本对戏剧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
如今,翻阅馆内的藏书,常常会与大师们“不期而遇”。比如,在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的借阅卡上,就密密麻麻记录着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近20位阅读者的签名,其中,焦菊隐1965年12月1日的借阅记录至今仍清晰可见;而《一个角色的创造》的借阅记录则显示,林兆华和濮存昕分别在1986年和2014年读过这本书,前后相隔28年;林连昆在1979年借阅过《老舍剧作选》,同一年郑榕在读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蓝天野涉猎广泛,《文艺戏剧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谈话录》《红牡丹》等借阅卡上都有他的签名;《史记》《中国通史》《外国历史常识》等历史类书籍读者众多,梅阡、英若诚、林兆华、童超、顾威等艺术家都曾从中获益。
说起这借阅卡,还有一段故事。当年,北京人艺党委书记赵起扬来到图书馆,把演员的借阅卡拿出来逐个仔细看了一遍,第二天就召开了全体演员会议,专门谈读书问题。他谈到,读书也是间接地体验生活;要尽可能地把世界名著通读一遍,有的要精读;读小说不能只图看故事过瘾,主要看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的。他没有直接批评看书少的同志,而是称赞苏民读书多,会读书,表扬了勤奋学习的同志。
第一任图书馆长建艺术档案
北京人艺始建于1952年6月,首任院长曹禺就提出:“人艺的演员,应该是学者型的演员。”焦菊隐更是在1956年制定剧院发展12年规划时,率先倡议“要把北京人艺办成学者型的剧院”。这一目标,首先从图书馆的建设开始。
图书馆的第一任馆长是英若诚。初入剧院的他演戏怎么也找不到感觉,考虑到他是清华高材生,剧院便把他安排到图书资料室当主任。当时英若诚不想离开舞台,但焦菊隐找到他,明确提出每一个新排演的剧目都要注意积累档案资料,并鼓励他:“一个好演员必须是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高深的文学修养。资料室就是一座宝库,你只要肯下功夫,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感到它对你表演的帮助会有多大了。”就这样,英若诚开始着手建立演出剧目的艺术档案,把每出戏的演员日记、艺术总结、导演讲话、布景设计图、观众来信、媒体评论等进行整理,编号归档。这套艺术资料整理收藏办法沿用至今,使北京人艺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完整保留艺术档案的戏剧院团。